一分鐘速讀
屠呦呦,1930年生,浙江寧波人。2015年10月,因其發現的青蒿素可以有效降低瘧疾患者的死亡率,屠呦呦成為史上首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
獲諾獎2年來,屠呦呦團隊正式發表15篇科研論文,其中包括2篇影響因子超過10的重要論文,還有三項專利正在申報中,針對青蒿素可能出現的耐藥機制研究也已啟動。
屠呦呦團隊在深入研究中發現,雙氫青蒿素對紅斑狼瘡有獨特效果。根據現有臨床試驗,青蒿素對盤狀紅斑狼瘡有效率超90%、對系統性紅斑狼瘡有效率超80%。
研究人員還已證明,青蒿素在治療腫瘤、白血病、類風濕關節炎、多發性硬化、變態反應性疾病等方面也有一些效果。
A. 屠呦呦團隊的2018新年期望
“得獎、出名都是過去的事,我們要好好‘干活’。” 2018年初,出生于1930年的屠呦呦略顯焦急。
在這位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眼中,“新年”更多只是一個時間概念,在提醒她“還有很多事要做”。
屠呦呦和《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談起了她的新年期望。
屠呦呦接受《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專訪。新華社記者周寧攝
期望一發現青蒿素更多“秘密”,“把論文變成藥”
自1969年正式接觸抗瘧藥,至今近50年的歲月中,屠呦呦與青蒿素結下不解之緣。
她和研究團隊從東晉葛洪《肘后備急方》中的“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深入到微觀世界,讓青蒿素更多的“秘密”顯現出來。
對于普通人來說,從青蒿到青蒿素、雙氫青蒿素,科學的進步讓更多人獲益;然而,對于科學家們來說,每一小步前進都顯得步履維艱。
“青蒿素抗瘧的療效比較客觀,但是青蒿素是怎樣實現抗瘧、在人體中發揮藥用作用的機理是什么,以前我們做得不夠,現在要深入研究。”屠呦呦告訴記者,在今后一段時期內,這是她和科研團隊的攻關重點。
“我們明白了青蒿素抗瘧機理,就能更充分地發揮藥效,更好地應用這種藥,這是青蒿素研究的重要環節。”弄清楚青蒿素的“秘密”,很可能不僅僅是發揮它抗瘧的作用,屠呦呦告訴記者,她已經看到青蒿素“在擴大適應癥方面的希望”。
“科學要實事求是。藥物的關鍵是療效,我們現在就是要把論文變成藥,讓藥治得了病,讓青蒿素更好地造福人類。”屠呦呦說。
1月9日,習近平向獲得2016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中國中醫科學院屠呦呦研究員頒獎。新華社記者李學仁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