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間,屠呦呦和她的團隊在忙些什么,科研是否取得了新突破?對于以屠呦呦團隊為代表的中醫藥人,諾貝爾獎意味著什么?
帶著這些問題,《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走進中國中醫科學院,探訪屠呦呦團隊。
1、青蒿素研究“國家隊”: 從“幾個人”到“一群人”
“呦呦鹿鳴,食野之蒿。”《詩經》中描述的野鹿,呦呦地呼喚同伴一起到野外尋找和分享蒿草。
“幾年前在中藥所讀碩士時曾見過屠老師,感覺就是一個慈祥的老太太,后來她得了諾貝爾獎,越來越出名,我才知道生活在我身邊的老太太有這么高的學術成就。所以在報考博士時我義無反顧地‘投奔’了屠老師。”
像博士生馬悅一樣,近兩年有越來越多的青年才俊走進中國中醫科學院青蒿素研究中心大門。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研究員、青蒿素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廖福龍。彭嘉靖攝
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員、青蒿素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廖福龍還記得曾經的“屠呦呦團隊”:“實際上主要是屠教授帶著兩位做化學工作的科研人員,團隊很小。”
而現在,青蒿素研究中心已升級為“中國中醫科學院青蒿素研究中心”,這并非僅僅是名稱的改變,而意味著該中心正日益發展成為青蒿素研究的“國家隊”。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張伯禮。記者孟菁攝
“對于青蒿素研究中心的設備、人員編制、經費籌措等方面,我們都給予大力支持。”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張伯禮告訴記者,該院已把闡明青蒿素類藥物的耐藥機制及其控制方法,以及臨床應用拓展、生物合成研究等列入“十三五”規劃重點任務,并推薦申報國家有關創新項目。
“我們不能閉門造車,對青蒿素作用機理的研究,需要‘大協作’思維。”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員、青蒿素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姜廷良說,在這種思路下,屠呦呦團隊的構成也在發生巨大變化。
“目前,屠呦呦團隊共20多人,這些研究人員并不局限于化學領域,而拓展到藥理、生物醫藥研究等多個學科,形成多學科協作的研究模式。”廖福龍說。
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青蒿素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姜廷良。彭嘉靖攝
青蒿素研究中心正在逐步建成覆蓋國內外相關科研單位的研究平臺。
廖福龍介紹:“我們與中科院國家納米中心等科研單位,新加坡國立大學、首都醫科大學等高校,大型上市藥企等國內外各領域的不同機構開展專題協作研發,共同主辦學術論壇等,以實現全球青蒿素科研資源和力量的整合與共享。”
“國內有些單位在一些特定領域的青蒿素研究甚至比我們還深入。”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員、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屠呦呦希望搭建青蒿素研發新平臺,把國內外相關科研人員集合起來,融合運用各種科技手段。
屠呦呦團隊研究人員正在進行瘧原蟲相關藥物機理試驗。新華社記者孟菁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