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治水”權責不清
“濕地涵蓋范圍廣,管理部門涉及林業、環保、海洋漁業、農業、住建等多個部門。”《中國濕地-海南卷》主編、華南師范大學教授江海聲說,這容易造成管理混亂,甚至無人管理的狀況。
陵水縣林業局一位負責人介紹,紅樹林生長在陸地和水體過渡地帶,很多工作需要和海洋局等多個部門共同協商完成,進度相對會比較緩慢。但提及紅樹林濕地區域內的資源摸底情況以及動態監測工作,還是存在職責不清,無法確定哪個部門專項負責。江海聲表示,管理部門眾多,難以通過全省統籌管理,建議將所有紅樹林保護區晉升為省級或以上保護區,全省統一管理。
《經濟參考報》記者了解到,目前在修復過程中,一個值得擔憂的現象是部分地區生態修復存在急功近利趨勢,引進適應能力強、生長迅速的拉關木、無瓣海桑等外來紅樹品種擠占了本地紅樹林生長空間,表現出入侵性值得警惕。
更大的坎在于,國家出臺了相關法律法規,但缺少地方配套條例,執法層面上仍存難題。
2013年,國家林業局出臺了第一部國家層面的濕地保護部門規章《濕地保護管理規定》。該規定共分37條,明確了應開展濕地動態監測,禁止擅自改變濕地用途、排放污水、破壞野生動物棲息地,臨時占用濕地的期限及補償,建立濕地生態補水協調機制等濕地保護措施。
海南臨高白蝶貝保護區負責人介紹,白蝶貝是國家二級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因其經濟價值較高,一些不法分子利用高科技手段和裝備,在該保護區潛捕白蝶貝,目前還沒有專門保護濕地的執法隊伍,給了一些不法分子可乘之機。
事實上,出臺一部省級的濕地保護條例,已經在推進的路上。
海南已于今年7月31日公開《海南省濕地保護條例(草案)》(送審稿),面向社會征求意見。“期待早日出臺,使得有法可依。”盧剛說。
多方開啟保護行動
保護形成共識,社會各方力量不斷凝聚,一些社會組織相繼參與濕地保護和修復中,政府也開啟了保護行動。
四川農業大學教授鄧維杰表示,濕地保護分為圈地保護、執法保護、管理性保護和可持續的保護與發展。相關專家呼吁,建立健全省級濕地保護管理機構,優化保護資源分配。江海聲、王文卿等專家表示,建議成立全省濕地保護聯盟,將所有紅樹林保護區晉升為省級或以上保護區,全省統一管理。同時,通過對全省濕地普查,對于一些具有重要生態價值的濕地,建議建立相關保護形式。
此外,相關專家建議,建立濕地監測系統,利用現有的數據庫和“3S”(遙感技術、地理信息系統和全球定位系統)技術,開展濕地生態動態監測,為濕地科學保護管理提供數據信息支持。同時,可充分利用海南特區優勢,創新濕地生態補償機制。鑒于海南濕地“天然博物館”的重要地位,積極爭取中央、省、市三級財政支持,科學合理完成“退塘還濕”等生態修復工程。
記者了解到,當前,一些社會組織相繼參與濕地保護和修復中,并且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松鼠學堂自然教育工作室創始人高高說,她正在做一件好玩又正經的事:自然教育。
“對于海南來說,最大的資源是什么?”高高向記者發問,又很快給出了自己的答案:是生態資源,是綠水青山、熱帶植物和“萌萌噠”的昆蟲。而海南的山川湖泊、草木生靈也給了高高開展自然教育的底氣和靈感。自然筆記大賽、生態游學、公益講座,是松鼠學堂開展自然教育的“三部曲”。通過自然教育“三部曲”讓更多的人了解自然,認識濕地。
此外,全球環境基金海南濕地保護體系項目辦從2013年6月開始,計劃用五年的時間,通過加強海南省濕地保護體系管理效能,以應對全球重要生物多樣性和重要生態系統服務所面臨的及將會出現的威脅。
據了解,項目辦將在東寨港國家級紅樹林自然保護區率先啟動社區共享計劃,旨在推動保護區和周邊社區共同管理濕地,合理科學地利用濕地資源,從而減緩保護區的壓力。
與此同時,政府也開啟了保護行動。
海南省相繼兩年開展生態環境六大專項整治行動,林業生態修復與濕地保護專項行動被列為主要內容之一。其中,濕地保護部分明確,要結合“多規合一”工作,各市縣對各自轄區內的濕地資源劃定生態紅線,進行嚴格保護,建立重點濕地監測網絡;繼續加強對東寨港、清瀾港、東方黑臉琵鷺、新英紅樹林等10處保護區濕地資源的保護工作力度。
作為我國熱帶唯一的濱海城市,三亞市從2015年起開始在全國率先開展“生態修復、城市修補”試點工作,通過近兩年時間,三亞市民欣喜地看到,過去熱衷于“種房子、賣房子”的三亞,轉而注重種樹建園。一條位于三亞河上游的城市“綠色項鏈”悄然成型,新老九個公園與綠道、水系串聯,形成新的“一河九園”城市中心公園帶。一個明顯的變化是原來又黑又臭的三亞河,白鷺難覓,如今河里不僅有了魚兒,沿河兩岸的紅樹林里白鷺回來了。
“從經濟優先到生態保護,城市發展過程中付出了沉重代價。”三亞市野生動植物保護站站長林貴生表示,大部分干部對城市發展中犧牲生態環境有了切實的反思。“如今,城市發展中要有濕地專家的聲音,因為,保生態就是保飯碗、保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