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開往春天的地鐵》里,失業三個月的建斌每天在地鐵里游蕩。他內心糾結,一直不敢將失業的消息告訴妻子小慧。
在開福區珠江花城小區,26歲的男子李寒(化名)每天“上班”早出晚歸。9月27日早上7點38分,吃完父親做的早餐,他出門了,說“出去打個電話跟單位請假”。然而,父母沒有等到他回家。大約12分鐘后,李寒從樓頂天臺墜下,當場身亡。直到人生最后一刻,他都保留了一個秘密——在5個月前,他已經辭去工作。本報記者覃劍 長沙報道
7:50·墜亡
他吃完父親做的早餐,說“跟單位請個假”
“他出去的時候大概是7點38分,說就出去打個電話,跟單位請個假,沒想到就再也沒回來了,也回不來了。”
——死者母親
27日上午10點,記者來到珠江花城小區事發樓棟。男子的遺體還擺在該樓一個出口前,蓋著粉色的被子,旁邊拉著警戒線。
“我正買菜回來,聽到那邊有小孩喊‘死人了’,跑過去一看,一個人躺在那里。”附近居民李女士介紹,事發早上7點50分左右,這名男子從頂樓墜下身亡。“不一會兒,就圍了很多人,還有一個穿黑色衣服的年輕女子跑來抱著他哭,聽說是女朋友。”
通過居民指點,記者隨后找到死者親屬,得知男子名叫李寒(化名),今年26歲。“出事前沒有任何的征兆,”死者的父親告訴記者,“我早上做了早餐,他還吃了,沒想到竟然出了這樣的事。”他捂著額頭,眼角有淚水涌出。
在死者家中,記者見到了正在痛哭的死者母親。“吃過飯,他拿著煙出去,出去的時候大概7點38分。”她清楚地記得那個時間點。據她說,李寒出去時,還對她說:“就出去打個電話,跟單位請個假。”可十幾分鐘后,兒子沒有回來,鄰居卻敲門告訴她“孩子跳樓了”。說完,她又趴在沙發上大哭。
4月·辭職
5個月前失去工作,他“天天早出晚歸”
“他(李寒)和我們接觸不多,性格一直比較內向,不愛說話。之所以這樣(墜亡),可能是心理壓力太大了。”
——死者表弟
死者父親將記者帶到李寒跳下的天臺。李寒家住4樓,這棟樓總共12層。通往天臺的樓梯有扇門,沒有上鎖。天臺約200平方米,上面有很多曬被子用的架子,旁邊有水泥護欄。
“應該是爬上去跳的。”一位自稱死者親屬的陳女士表示,事發后家屬們到天臺查看過,在護欄上發現了李寒的手機。“手機里的最后一條短信是發給他女朋友的,大意是說對不起她。”陳女士說,李寒和女朋友已經談戀愛好幾年了,感情很好,已準備結婚。
“后來才知道,原來他在5個月前就辭職了。”陳女士說,李寒出事后,家屬們聯系了他的單位,才知道李寒早已經沒了工作。“可他天天早出晚歸,根本沒告訴我們辭職的事。”
小區物業一位李姓負責人告訴記者:“出現這種(墜亡)事情,我們也覺得很遺憾。”問及天臺門未上鎖的問題,她表示,該通道是緊急消防通道,且很多業主需要在樓頂曬東西,因此是應業主要求開的門。
[專家建議]
不管是責任還是痛苦都要學會分擔
9月27日下午,記者就此事咨詢了湖南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心理學教授、中國全民健心網首席專家肖漢仕。肖漢仕表示,“這位小伙4月份就辭職了,說明他心里已經糾結了很長時間,他不說,可能是心里有各種顧慮。”肖漢仕分析,內向的李寒很可能不會分擔自己的壓力:“也許是他生性善良,不想將痛苦分擔到家人身上;或者是比較好強,不愿將失敗的一面暴露到別人面前;最后負面情緒不斷積壓,做出了令人遺憾的舉動。”肖漢仕表示,李寒這種心態,在80后人群中比較常見,“他們比較喜歡將事情、責任獨攬”。
“要學會分擔,不管是責任還是痛苦,都要學會尋得他人的心理支持。”肖漢仕表示,排解情緒是重要的,必要時可找專人進行心理咨詢。“由于病恥感作祟,現今很多人都不能接受心理咨詢,認為那是有問題的人選擇的方式。恰恰不然,主動尋求專業心理幫助,是一個正常人智慧的選擇。”
微言
@力力到:哥們!有那么難嗎?不管發生了什么,你怎能輕舍生命!可惜啊!可惜啊!
@一葉一如來11:溝通,溝通,和親人溝通,和社會溝通。
@湘大興湘無上光榮:這個時候家人就應該給他更多的關心和開導。要積極干預他,必要的時候要帶他去見心理醫生。我國對心理健康這塊做得很不夠,對怎么樣進行心理自我調適宣傳和普及很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