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習記者 劉飛)央行金融市場司司長紀志宏28日在2017中國互聯網金融論壇發表演講時表示,普惠金融旨在增強經濟社會發展的包容性和可持續性,對于促進就業、消除貧困、增進共享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紀志宏認為,經過多年探索和實踐,我國普惠金融在覆蓋率、可得性和服務水平等方面,已經有很大的改善,但仍然面臨不少困難和問題。
他認為,在傳統金融模式和條件下,普惠金融供給難以擺脫成本高、效率低、商業可持續難度大的制約和瓶頸。普惠金融的受眾方多數是金融素養相對較低,損失承受能力相對有限的人群。如何保護這類人群,免受信息不對稱以及違法違規金融活動的侵害,這些問題需要在創新中尋求解決之道。
近年來數字信息技術不斷取得突破,為普惠金融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技術支撐,為其商業可持續的探索,也提供了可循的路徑。他對數字普惠金融發展提三點建議,引導并發揮好金融科技對普惠金融的支持作用,夯實普惠金融服務的基礎設施;建立多層次、廣覆蓋的數字金融組織體系和產品體系,支持傳統金融和新興金融互學互鑒、相互發展;形成鼓勵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的政策體系,構建相應的金融法律和監管框架。
紀志宏還表示,近年來,互聯網金融在快速發展中積累了一定程度的風險,也有一些機構假借普惠金融的名義,依靠技術手段從事非法集資、金融詐騙等違法犯罪活動。
“以比特幣為代表的虛擬貨幣,一度投資炒作盛性,涉嫌非法集資金融詐騙、傳銷等違法犯罪。按照摩根大通首席執行官杰米·戴蒙的說法,比特幣喧囂之勢堪比當年的‘郁金香泡沫’,嚴重擾亂了經濟金融秩序。”他說。
紀志宏還提及,近期,部分媒體報道,“現金貸”規模擴張迅猛,發展有待規范,輿論質疑其經營的模式,呼吁將其納入監管,加強引導,以趨利避害。
他表示,互聯網金融專項整治工作要貫徹落實好“所有金融業務都要納入監管,任何金融活動都要獲取準入”的基本要求,建立互聯網金融的行為監管體系、審慎監管體系和市場準入體系,引導其回歸服務實體經濟本源,并以此作為衡量的標準。
“目前整治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互聯網金融無序發展、創新跑偏,風險不斷上升的勢頭得到了有效遏制,市場競爭環境逐步凈化,一些互聯網金融業態正在有序調整,逐步規范。” 紀志宏表示,下一步,專項整治工作將深入落實全國金融工作會議要求,以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為底線,完善法律法規框架,創新監管方法,按照實質重于形式的原則,實施穿透式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