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經濟工作專家座談會,并作重要講話。
李克強說,今年以來,我們堅持穩中求進,精準實施定向調控、相機調控,克服多重困難,保持了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持續從供需兩端推進結構性改革,促進新的發展動能加速成長。但當前國內外形勢依然復雜嚴峻,面臨的挑戰風險不可低估,我們要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繼續用改革的辦法綜合施策,保持經濟平穩發展。
李克強說,明年要實現“十三五”良好開局,必須繼續從供需兩端加大結構性改革力度,以創新供給帶動需求擴展,以擴大有效需求倒逼供給升級,實現穩增長和調結構互為支撐、互促共進。在供給方面,繼續運用好結構性減稅等手段,推動“雙創”和“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行動計劃,促進服務業、先進制造業發展,扶持小微企業成長,發揮制度創新和技術進步對供給升級的倍增效用,擴大有效供給。在需求方面,要以更優品質的產品、更加豐富的新業態、更便利的服務,引領和創造消費需求,支持信息、綠色、旅游等領域新消費發展,在消費升級中釋放需求潛力。積極增加有效投資,更好發揮政府資金對社會資本的帶動作用和放大投資的乘數效應,加快補短板項目建設,支持新型城鎮化、產業升級、重大民生工程等,立足長遠實現投資綜合效益遞增。
“經濟的健康增長需要優質供給和優質需求同步增長。”北京大學經濟研究中心常務副所長蘇劍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說,從供給側看,產業升級、技術升級、產業的地理布局調整都需要加快進行。從需求側看,結構也應有所調整,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總需求內部投資、消費、出口相對結構的調整,在目前產能過剩的情況下,應該增加消費在總需求中的比例,盡量提高出口的比重。第二,消費方面,要鼓勵對消費者來說邊際效用比較高的高端產品的需求,不要采取降低消費邊際效用的辦法來刺激消費。第三,投資方面,中國雖然總體存在產能過剩,但一些高端產業、一些地方的基礎設施供給相對不足,存在繼續擴大的空間。
同時,以霧霾為代表的生態環境惡化也表明,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大有可為,這方面有巨大的投資需求。
昆侖銀行戰略投資與發展部總經理助理李建軍認為,短期來說,中國經濟的重要著力點還是投資、消費、出口這“三駕馬車”。之所以現在經濟不會惡化,是因為在投資上采取了很多政策措施,特別是在穩定房地產投資以及政府自身可控的基礎設施投資方面。與此同時,市場的資金還比較充裕,避免了投資增長過快放緩。從另外兩項需求來說,盡管消費具有很大的慣性,但是采取減稅等政策,至少可以保證它穩中有增。此外,人民幣加入SDR(特別提款權)對出口具有促進作用。
“當然,‘三駕馬車’主要起的是短期作用,更重要的還是中長期改革。”李建軍說,從長期來看,經濟增長主要靠人力資本的積累和技術上的革命。技術革命方面需要做的工作至少包括經濟結構調整、新興產業發展、制造業升級三項,只有提升中國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率,才能解決中長期的發展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