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在刊發福建省構筑海絲橋頭堡報道中以莆田市為例
其中90%以上銷往歐美市場,從上世紀90年代初起,不少莆田人就遠赴阿聯酋迪拜開始油畫生涯,已在當地扎根。
編者按:
3月19日,人民日報在顯著位置刊發我省構筑海上絲綢之路橋頭堡的報道。報道中以莆田油畫出口作為例子之一,反映了海絲建設對莆田市的帶動成效。本報現予摘編刊發。
蔡啟耕是準備通過一組“畫”,來開啟他的海絲之路。
老蔡是莆田市油畫產業協會秘書長。作為世界三大油畫產業基地之一的莆田,全市油畫產品年生產總量占全球的30%,其中90%以上銷往歐美市場。油畫業年產值高達15億元以上,培養了近兩萬名畫家、畫師,擁有出口企業20多家、大型畫室60多個。
去年10月,26名莆田油畫師攜170多幅油畫作品來到迪拜,向當地人民展示了莆田最高水平的油畫技藝。“這些作品中,有一部分是專門為迪拜人民創作的。”從上世紀90年代初起,不少莆田人就遠赴阿聯酋迪拜,開始油畫生涯,從最初的臨摹到如今的創作,20多年間,莆田油畫已經在當地扎了根。作品中包括迪拜國王、王子的肖像,還有鄭和下西洋時的場景。
油畫描繪的不僅是歷史,更是海絲之路沿岸的未來。一直以“以港興市”為發展戰略的莆田,在海絲建設帶動下,截至2014年11月,莆田港港口貨物吞吐量2099萬噸,比上年同期增長六成!
摘編自3月19日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