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0日,全國首臺營業執照“自助登記打照機”在平潭投入使用
“實驗區是全國獨創,要繼續探索。”近年來,平潭一手抓硬件設施,一手抓軟環境建設。數年耕耘下來,基建、產業、項目等發展框架已現端倪,贏得各方矚目。而這當中,體制機制方面取得的成績,尤其顯眼。
去年,從“三減二化一提升”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到投資體制改革2.0 版,一系列體制機制改革創新舉措的出臺,都成為實驗區和在嵐企業快速發展的助推劑。行政審批不斷“瘦身”,企業注冊注銷流程不斷簡化、區行政服務中心從單一功能向綜合性服務平臺升級,破除了企業注冊、項目落地審批的“桎梏”,打造了前置事項最少、辦理時限最短、審批流程最優的行政審批改革先行區。
積極“瘦身” 行政管理高效運轉
探索建立“大綜合、扁平化、高效率”的服務型政府,實現政府高效運行,一直是平潭機制體制改革方向。
去年11月,平潭建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順利落地。公司主要由在建筑、設計方面享有口碑的省建工集團負責運行與管理,城投、土開兩大集團參與管理和運行,區國資局監督指導。如此一來,真正實現優勢互補,使資本有效增長。
這是我區五大集團重組后帶來的效益之一。2016年7月,我區將區屬國企重組為五大集團,資產總額突破700億,深化區屬企業管理及投融資體制改革,做專做大做強國企。
五大集團各司其職,通力合作。其中,金控集團是“小金庫”,為土地收儲提供有力的資金保障;土開集團是“先鋒者”,為項目建設提供有效的土地保障;城投是城市的“管家”,集物流專業管理運作水平、城際交通管網、港口、碼頭等物流運輸優勢,進一步推進平潭城市建設;交通集團是平潭的“道路規劃家”,為對外開放、對臺開放中貿易、物流、人流往來提供保障;旅游集團是平潭的“美化師”,為國際旅游島建設提供強而有力的保障。
眾所周知,平潭是全國四個自貿區13個片區中唯一實行自貿區與實驗區“一體化”運作模式,實現“機構一體、機制聯動、兩區融合、創新成果同步復制”,區內外企業同步享受“雙區疊加”的政策和服務。
與此同時,平潭還在“區縣合一”改革基礎上,率先推行市場綜合監管、執法隊伍整合、行政監察與審計部門合一等三項改革,探索扁平化、高效率的行政管理體制。
再做“減法” 助推企業駛上“快車道”
2015年7月1日,我區正式實施投資體制改革2.0版。投資項目申報材料從250項目減少到17 項,設置“投資項目綜合窗口”,將中介服務機構辦理時限從累計平均1年壓縮到60個工作日左右。
投資體制改革2.0版出現后,成為了我區體制機制改革的“燙金名片”,國務院將其選為全國自貿區改革創新“最佳實踐”案例。
改革,是不斷做“減法”的過程。2016年7月29日,我區再出臺《平潭綜合實驗區關于進一步優化提升投資體制改革2.0版意見》,在總結2.0版本運行一年多經驗的基礎上,提出進一步的優化意見,包括全面實施退件補件備案制、實施窗口統一發證辦法、試行規劃許可“證圖分離”等9個方面。
這只是平潭探索體制創新的一個縮影。
在優化市場監管機制,平潭在全國首推商事主體名稱庫自助查重、自主選用,率先試行聯絡地址登記制,簡化注冊手續,激發市場活力。
在優化通關運行機制,平潭還建設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實行關檢合作“三個一”通關模式;推出“先驗放、后報關”、“行業協會總擔保制度”、“動植物檢疫審批負面清單”等措施,為營造優質的市場環境打下堅實的基礎。
驕人的成績背后,是平潭敢于先行先試、大膽探索,不斷創新機制體制的成效。
“三減二化” 行政審批全面提速
一個項目要想落地,項目前期審批涉及國土、水利、安檢、氣象等部門,環評、水保、地質災害審查……一個都不能少。一些申請人生動地把它比作萬里長征,往往就是這些前置條件,“嚇”跑了不少投資人。
如何把平潭打造成“審批手續最簡、辦事效率最高、服務質量最佳、投資環境最優”的標桿城市之一,是我區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需要作答的“考題”。
2016年10月1日,我區在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三集中三到位”的基礎上,試點實施“三減二化一提升”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減前置、減環節、減時間”,試行“模塊化、標準化”,以最大限度的提升行政審批整體運作效能。
半年以來,區直“三辦兩部九局”對3646項行政權力事項、281項公共服務事項、4635項責任事項的業務流程進行全面梳理與再造。經過努力,全區16個部門67.3%的事項完成“三減”,其中21%入駐事項精簡申請材料:45%事項進行流程優化,54% 事項大幅度縮減辦理時限;全區80%左右審批事項形成標準化模塊化,行政審批整體提速。
政府要多“割肉”,市場才能多“長肉”。“三減二化一提升”的開展,為體制機制改革再注入新活力,平潭在邁向“審批手續最簡、辦事效率最高、服務質量最佳、投資環境最優”的路上又跨出一步。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以“食”為媒 沙縣小吃亮相國家部委2025-04-28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