碼頭,對我們意味著什么?是城市之窗?是聚散之地?是護佑之所?亦或是,它有著更加不同的深意?作為海島城市,平潭擁有著大大小小的碼頭,它們或已破舊荒廢,或已消失無蹤。在澳前鎮的玉樓村,卻有這樣一座碼頭,它從建成之始就憑借著平潭無可比擬的對臺優勢,成為新時期對臺交流的橋頭堡和平潭城市奇跡的縮影之一。
“巍巍大樓海上造,滾滾客輪兩岸情。”對于平潭海峽高速客運碼頭來說,它的美,就在于此。
名片
平潭海峽高速客運碼頭位于平潭澳前鎮觀音澳,整個作業區水深條件好,可滿足客輪停泊要求。它始建于2011年2月,僅用6個月時間便建成竣工,碼頭陸域面積10.7公頃,設計年通過旅客36萬人次,標準車輛10萬輛次。停有“海峽號”和“麗娜號”,是目前嵐臺旅客往來的主通道。
澳前客運碼頭已是對臺的一個重要窗口
小漁村的時代命運
海峽高速客運碼頭的所在地,在過去還是一片海。”澳前鎮玉樓村村書記蔡鑾茂說道。和平潭的許多村莊一樣,2011年之前的玉樓村,也是一個以漁業養殖為主要經濟來源的村莊。“當時這里魚排林立,是典型的漁村風貌。”
2011年2月,玉樓村迎來了村莊發展歷程上最重要的一次轉折,隨著施工設備的進場,平潭海峽高速客運碼頭開始動工建設。從吹沙造地到碼頭建成,當年的建設者們僅僅用了6個月,就將一座氣勢恢宏的建筑呈現在了世人眼前。
防波堤、港池、客運旅檢大樓、廣場道路,蔡鑾茂看到了與之前完全不同的村莊樣貌,而這也讓他意識到過去村莊以海為田的生活形態,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因為碼頭的建設,許多從前以海上養殖為業的村民,都不得不放棄原來的工作,另謀出路,但為了家鄉的發展,你總是要有所舍棄付出的。”蔡鑾茂說。
站在碼頭客運旅檢大樓回望村莊,玉樓村新貌也漸漸變得清晰,已經初具格局的澳前安置小區、正在加緊建設的疏港道路,這里處處都是建設的模樣,也處處萌發著希望。
歷史的新傳承
當你乘車來到海峽高速客運碼頭,最吸引你的,也許是那棟采用閩南建筑風格的客運旅檢大樓,而最能打動你的,恐怕還是環抱著碼頭的那片海。
“這片海域同屬觀音澳,在很久之前,觀音澳就是平潭與臺灣往來的主要澳口,所以把海峽高速客運碼頭建在這附近也是有歷史淵源的。”平潭民俗文化專家賴民說道。
原來,早在1978年,在觀音澳就已經成立了福建省平潭臺灣漁民接待站,而到了1979年,更是獲得國務院批準,成為臺灣漁船停泊點。
據統計,從1981年至1995年,平潭對臺輸出勞務漁工2萬多人次,觀音澳占70%以上的比例,因此它也贏得了“小臺灣”的美譽。而把時間再往前推移,明清期間,觀音澳就是嵐臺兩岸貿易、人員、物資往來的主要港口,在兩岸的交流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如今,在這片澳口之上,一只只陳舊的舢板船被纜繩牽引著,停靠在近海淺灘之上,隨著潮汐的起伏,齊升齊落,或行或止,與湛藍的海面和天際的白云一起,勾勒出一幅寧靜的畫面,比起一旁氣勢恢宏的碼頭,亦不失為另一番美景。
嵐臺交流的橋頭堡
對于一座有著自貿區與實驗區雙重優惠政策疊加的城市來說,平潭的地理位置本身就已經決定了它濃厚的對臺特色。旅檢大樓飛檐翹角的屋脊,青石紅瓦的色調,這些濃郁的閩南建筑風格,都讓往來的臺灣同胞感到熟悉。
2011年8月16日,交通運輸部正式批復同意國際航行船舶臨時進靠平潭海峽高速客運碼頭;同年11月30日,“海峽號”首航臺中;2014年8月6日,國家外匯管理局正式批準平潭開展外匯管理試點政策。原則同意在客運碼頭用新臺幣購買船票;2015年5月19日,在福建自貿區掛牌即將“滿月”之際,平潭海峽高速客運碼頭迎來了7輛來自臺灣的自駕游車輛,也標志著“臺車入閩”政策的落地和常態化。
恐怕沒有一座碼頭能像它一樣,見證了如此多具有時代意義的事件,當一項項的優惠政策在這落地實施,平潭海峽高速客運碼頭也當之無愧地成為嵐臺交流的橋頭堡和平潭新城奇跡的縮影。
藍圖之中的共同家園
“自從在碼頭開通了‘海峽號’航班,我在大陸和臺灣間往返就變得更加便利了。”臺胞劉珈羽說,她是去年7月份來到平潭的,在朋友的介紹下,她敏銳地發現了平潭的發展前景,在澳前臺灣小鎮開起了自己的店鋪。
“海峽號”是目前世界上航行速度最快,大陸唯一的高速客滾船舶。自2011年“海峽號”首航開往臺中以來,旅客已突破30萬人次,已經成為臺胞入嵐入閩的主要通道。
“乘坐‘海峽號’到碼頭,再從碼頭到現在的店鋪,全程不到3小時,現在我身邊的臺灣朋友,有來平潭或是福建基本上選擇的都是這條線路,它的確給我們臺胞帶來了許多利處。”劉珈羽說。
如今,走出碼頭的旅檢大樓,一座金燦燦的媽祖塑像就映入眼簾,顯得格外引人注目。它是2011年7月由臺灣媽祖信眾捐建而成,可以說是兩岸交流往來的一處見證。新城平潭,平潭新城。現在每一日在平潭上演的,都可以稱得上是兩岸交流的新篇章,隨著平潭的不斷發展,這座與臺灣有著緊密聯系的海島城市,終會成為藍圖之中的兩岸共同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