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毒游俠來泉州啦!急尋吸毒者”追蹤
N見習記者 史國亮 本報記者 呂波 文/圖
老孟租下了幾間民房,常與戒毒者們在這里促膝相談
本報訊 從“游俠”到“保姆”,從一輛單車走全國,到駐扎下來建小家,老孟的禁毒之路越走越踏實。
他曾于24歲染上毒癮,一度因犯罪導致家破人亡;但出獄后,他毅然走上宣傳禁毒之路,歷3年騎單車走過700多個縣市,幫助30多人成功戒毒;去年12月,老孟行至泉州時,駐足下來,尋找戒毒者(詳見本報2010年12月10日N7版“特別報道”)。
時隔4個月之后,記者昨日再次見到老孟。他已在泉州操持出了一處“戒毒之家”,陸續讓20余名癮君子成功脫離毒癮。連月來的忙碌,使他的頭發更白了,經歷帶給他的心酸也更多了,但提起最大的收獲,老孟說,就是對未來的戒毒工作更加躊躇滿志。
一名無奈勇者
現實與理想的差距 老孟的“戒毒之家”,是老孟租在巷子里的一處民居。步入客廳,一陣悠揚的歌聲傳入耳中,室內陳設看似簡單,卻都是生活中的必需之物。“除了那位幫忙做飯的婦女外,其他4人都是在這里戒毒的。”老孟向記者介紹著他的朋友們。
老孟說,社區的戒毒工作室只能是一個辦公地點,幫人戒毒時,往往很需要一個更方便的空間。租這么一處民房,是必需的。現在屋子里面住著4名戒毒人員,他們都在這里生活了一段時間,也漸漸把這里當成了一個新“家”。
說到“家”里4位成員的表現,老孟言語間滿是欣慰。加入到家庭里之后,這些“孩子們”將戒毒的痛苦咬在被窩里,將難忍拋到煎熬中,目前都已脫毒了少則幾天,多則幾個月。“我帶他們一起發誓,要把戒毒做到底!”。
不過,老孟也有無奈:三間臥室、四張被子、六個人;戒毒者的親朋好友或可以拿錢來支持他們,但“戒毒之家”自身卻沒有穩定的收入來源;空間也還是太少,更多人想加入進來,難道要拒人門外?
“尚可以緊巴巴地撐著,但脫毒的開銷太大了。”老孟說,他可以撐,但他真的很需要一種力量,一個支持,一個能讓已經50歲的他可以做下去的能力。“第一關脫毒很難,我會努力去做;第二關心理治療,我會盡量去聯系;但‘戒毒之家’自身的運營難關,可怎么辦呢?”
四名戒毒者
難堪與希冀的糾結 41歲的安康(化名)是泉州人,自1989年染上毒癮,至今已有22年。據安康介紹,他(染毒癮)以前的生活過得還是很不錯的:倒騰過海鮮,開過養殖場,年少時就成了村里的小富翁。但染上毒癮之后,人生的美好都擱淺了。
“那玩意(毒癮)很難想象”,安康回憶,幾番戒毒下來,他的毒癮越戒越厲害,最后還搞得戒毒所見了他都覺得頭疼。安康心中最大的遺憾就是親弟弟臨危前,在迫切與他相見時,自己卻因毒癮發作出去拿貨而未能如愿,這讓安康有了戒毒的決心。
在老孟的幫助下,安康現在已斷毒5個月,數次去北京的治療,使安康看起來精壯有力,身體越來越好。他說,現在自己最大的愿望就是成為一個正常人,同時幫幫老孟的忙,為戒毒事業做點事。
與安康相同經歷的還有清魂、回憶和木子(均為化名)3人。同是由玩伴引入毒品,同樣是難被家庭、社會所容,到了老孟這里來。
清魂來自四川,她最大的希望就是可以自力更生,回憶則是一個十分懂得思考的大男孩,他更多的是希望可以有那么一個空間,一份理解,因為他堅信給他們——這些吸毒者一個機會,他們絕不會錯過;木子今年才18歲,是一個相當漂亮的女孩子。幸運的是,3年前,她從電話中結識了老孟,認了老孟做干爹,走上了戒毒之路,在這個“家庭”里,她如今已變成一個開心果!
昨日晚上9點,安康和回憶就要去北京進行心理治療了,清魂提議給他們做頓好吃的,木子則是坐在座位上嘻嘻地看著熱鬧。然而當記者提議要給大家拍張照時,幾名戒毒者調轉身子,生怕有一絲痕跡被鏡頭所捕捉。老孟搖搖頭提到,“他們還是過不了自己的那關啊!”
責任編輯:鐵板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