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厝邊記者 吳佳弘
呂波 文/圖
母親就是兒子的拐杖,攙扶200斤重的兒子下樓,很吃力
陳玲玲希望兒子有一天能站起來
核心提示
陳玲玲,55歲,略微發(fā)胖,但她扛著200斤重的兒子時,明顯不夠勁。上下3層樓梯,要停下喘好幾口粗氣。5年來,她幾乎每天都要這樣送兒子去醫(yī)院治療,她的肩膀就是兒子的拐杖。
11年前,22歲的兒子遭遇車禍昏迷,她幾乎一夜白頭。照顧了4個月后,兒子終于醒過來。10年間,夫妻放棄工作,照顧兒子。而去年3月,丈夫也因中風倒下,坐上了輪椅。如今,陳玲玲每天要接送兩個病人去醫(yī)院。
在鯉城臨江街道幸福社區(qū),很多厝邊都知道這位不容易的女人,也時常幫助她。他們說,陳玲玲很樂觀,“話仙”時她很愛笑,大家都親切地喊她“玲啊玲啊”。陳玲玲也相信,有一天,丈夫和兒子都會站起來。
兒子癱瘓丈夫中風
她一人撐起一個家
陳阿姨一家住在鯉城幸福社區(qū),一棟住了十幾年的舊式宿舍樓。夫妻倆原先都是皮塑廠的工人,阿民是他們唯一的孩子。
2000年,22歲的阿民剛從中專畢業(yè),在泉州市區(qū)一家工廠工作。2000年底的一天,一場事故突然降臨。阿民當天去南環(huán)路一家手套廠送貨時被一輛小轎車撞了。等陳阿姨夫妻趕到醫(yī)院,看著躺在病床上的兒子,哭得快暈過去。“當時我們心想,干脆一家三口同一天做祭好了,家里就這么一個兒子啊……”提起當年的車禍,阿姨有些哽咽。
兒子遇車禍,一直昏迷不醒,幾乎讓阿姨一夜白頭。
兒子住院期間,他們?yōu)閮鹤臃怼⑴谋场⑾词瓋扇藥缀鯖]有離開過醫(yī)院,飯菜由親戚們輪流送來,他們還常常顧不上吃。有一次,阿姨拿枕頭想給兒子墊上,無意中發(fā)現(xiàn)兒子的腦袋竟能微微抬起。她趕緊跑去叫來醫(yī)生:兒子終于醒過來了。
這一天來得太遲了,他們等了整整4個月。“醫(yī)生說半個月就能醒過來,但醒來也會是植物人。”陳阿姨說,兒子醒得很遲,但眼睛慢慢睜開了,有恢復的跡象,這已經(jīng)是莫大的希望。
10多年來,愁壞了夫妻倆,尤其是丈夫,買菜、做飯、推拿再加上操心,也累壞了。去年3月,丈夫坐在椅子上,身體突然就歪斜著倒下,中風了,右邊的身體都失去了知覺。
自制推車用了11年
如今已是銹跡斑斑
這11年,陳阿姨為兒子費盡心血,也讓這個家庭經(jīng)濟困難。兒子車禍后一年,家里的積蓄就全花光了,住院費實在高,夫妻倆只能把兒子接回家中。
兒子四肢僵硬,必須活動鍛煉。為了省錢,擅長手工活的父親找來廢棄水管、自行車的曲輪、鏈條等焊接成了一架簡易的復健車:可以綁在床上,兒子用雙腳蹬,活動下肢。細心的父母想得很仔細,不僅裝上了彈簧調(diào)節(jié)蹬踏力度,還在踏板上固定了雙鞋子,這樣蹬起來才能使上勁。
剛開始,兒子一天只能蹬一小時,現(xiàn)在他坐在輪椅上能蹬至少兩個小時。這輛復健車陪伴著阿民11個春夏秋冬,如今已是銹跡斑斑。
除了自制復健車,父母每天還要幫阿民作全身推拿。“家里的活絡油也不知道用了多少箱,每天都要幫阿民全身推拿,至少一個小時幫他松松筋骨。幾個月后,他的右手終于能舉起來。每次推拿完,我身上都是汗啊……”陳阿姨說。
輪椅上的兒子200斤
每天都要扶上扶下
丈夫和兒子都坐上了輪椅,每天要送他們?nèi)メt(yī)院治療,還要推著兒子出門逛一逛。
每天早上5點,她就要起床準備早飯,匆忙吃過后,7點半一到,陳阿姨要送丈夫和兒子去醫(yī)院接受針灸治療。丈夫能夠扶著欄桿慢慢下樓,陳阿姨則要把輪椅抬上抬下。
先把丈夫送到了泉州市中醫(yī)院針灸科。等下了針,她再騎上自行車匆匆趕回家中,給兒子喂藥。5年前,兒子也開始在醫(yī)院做康復治療,但扶兒子上下樓就麻煩多了。癱瘓臥床這些年,兒子體重逐漸增加到200斤。走3層樓梯,阿姨扶著兒子十分吃力,常常漲紅了臉,到樓下要停下喘好幾口粗氣。這邊,丈夫還獨自在醫(yī)院,陳阿姨不敢耽擱,匆匆上路。
把兒子扶上針灸床也不是容易活。阿姨用肩膀架在兒子腋下,另一只手用力拽起兒子的腿,有時要試上好幾次才能扶上床。接著整個上午,阿姨都在醫(yī)院里照顧丈夫和兒子。直到上午11點左右,她再分別把父子倆送回家。
早上,陳阿姨會推著輪椅上的兒子,到附近的公園呼吸新鮮空氣,四處看看,兒子雖然不會說出來,但笑一笑,含含糊糊的“咿咿呀呀”幾句,陳阿姨都覺得手上有勁。
每天只吃醬瓜炣肉
堅信兒子能站起來
夫妻倆十多年沒工作,現(xiàn)在家中要依賴低保戶那六百元的補貼。“現(xiàn)在什么都漲價,一些青菜都要四五塊一斤,只能挑最便宜的買一點;阿民需要補充營養(yǎng),魚一定要買,也只能買點便宜的肉魚。”阿姨甚至總結出,周日起個大早,買菜最便宜。
醬瓜炣肉是飯桌上的常客,隨便炒個菜,就是一頓飯。陳阿姨家的飯也很特別:中午稀飯晚上干飯。陳阿姨說,一來是晚上才有時間做點菜,二來可以減少兩個病人起夜的次數(shù)。
厝邊們也紛紛幫忙,親戚厝邊們現(xiàn)在都有個習慣,買東西時都多買點,給阿民一份。前幾天,一位老厝邊就送來了一塊瘦肉,叮囑說熬肉湯喝,病人才有力氣。6樓的一位阿姨常給她送來衣服,“她一個女人很不容易”。細心的表姐怕阿民悶,還特意給他準備了小音箱。
現(xiàn)在,丈夫病情好了很多,甚至能站起來。兒子阿民也能靠著輪椅在家中活動,手腳也有勁了。每次打掃房間,陳阿姨總?cè)滩蛔≌驹跁狼埃⒅鴥鹤右郧暗恼掌靡魂囎印K闹械膬鹤樱钱斈甑囊粋€好小伙。看罷,她還是覺得心里有很大的勇氣:她要繼續(xù)下去,堅持下去。
“我老了,只希望兒子能站起來;有一天,他想去哪里就去哪,不用我扶著,我也不用再擔心他。”陳阿姨說,這是她最大的心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罕見出土五件古代“蒸鍋”,其中一件大有玄2025-02-05
閩南網(wǎng)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xiàn)泉州在補齊養(yǎng)老事業(yè)短板,提升養(yǎng)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