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楊師傅仍堅守父親留下的制秤手藝,力求精確——
N厝邊記者 林繼學田米 文\圖
◀這是楊師傅最滿意的秤,也是店里最小的,用來秤黃金
▼秤上的刻度,很多年輕人都認不得了
定準斤兩刻度的位置,才能保證精確
店里墻頭上掛滿桿秤,只是生意大不如前了
清晨,楊安福拿起抹布,輕輕擦了擦店鋪里的桿秤。現在流行電子秤,買桿秤的人少了,對此,他的眼神總會流露出不舍。只是不舍過后,他依然推推老花鏡,繼續拿起工具,在未完工的秤桿上捶捶打打。
49歲的楊師傅,從小在南安洪瀨隘門老街制秤,至今快40年了。這是父親留下的老行當,他要一直堅守下去,連同著他“人生如秤,不實在就會廢掉”的信念。
楊師傅的制秤店字號是“公益”。昏暗的店鋪,酒紅的木門有點舊,墻頭兩側掛滿了桿秤,一排排密密麻麻的。地上,大大小小的秤頭散亂地堆放在古老的工具旁。時間久了,有的長出斑斑銹跡。
楊師傅坐在板凳上,埋著頭,手中的鐵錘砸在銅套上,“乒乓”作響。隨后,他把秤桿定在砝碼定位架上,再把砝碼吊在秤鉤上,習慣性地推推老花鏡,眼睛緊盯秤頭前后調整,定下斤兩位置,這才舒展眉頭。之后,他輕旋刺鉆,釘上秤花,完成一道制秤工序。
在桿秤流行的年代,精確的度量是對制秤人最基本的要求。楊師傅說,他一般選擇質地堅硬的赤楠木作為主材,放上三五年甚至十來年自然晾干,這樣做成的秤桿才不會變形。然后,根據木材的實際重量制成秤桿,保證精確。隨后,還要在秤桿的頭尾套銅套,以方便掛秤鉤,并保護秤桿。最后才是砝碼定位和釘秤花。每道工序看似簡單,但要做到精確,并非易事。
繁雜的工序,楊師傅一做就快40年,店里最大的秤,有1.3米,“能秤300多斤,再肥的豬也能秤起來。這一般是商販們用的”。
而他最滿意的,是店里最小的秤,只有20.5厘米長,直徑最寬處也只有2毫米。這是秤黃金用的。
制秤做人要實在,這是楊師傅信奉的準則。“歡歡熱鬧度春節,斤斤計較為公益。”每年春節,他的店門上都貼著這樣的春聯。以前有些商販會要求他做點手腳,但他不干,他說,做秤要憑良心,“人生不實在,一生就會廢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