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瑯墓道碑周邊將變身綠化休閑空間
海都網—海峽都市報訊 午后,59歲的魏大培坐在豐澤區華大街道法花美社區路口,算著一個月來的收入。自8年前華大學生街開街,他家三層小樓房就租出去了兩層。
“2000元左右,圖個溫飽還是不成問題的。”老魏說笑的同時,也為未來擔心:他所在的豐澤區華大街道法花美社區陸續開始拆遷,今后這里要變成什么樣,他心中無底。
和老魏一樣,法花美社區8成以上居民靠房租為生。讓他們抱有希望的是,規劃者已經為法花美社區設計了一個美好的未來:法花美社區將與周邊其他5個地塊一起,“環抱”華僑大學,通過各功能區的分配,提升地段吸引力。
前世今生
一個錯誤
鑄就美麗社區名
法花美社區雖然就在華僑大學旁,但仍保留著村落的習俗。華僑大學學生街坐落于此,給這個社區增添了許多人氣。
沿著社區唯一的主干道觀音路一路前行,便到了五里亭觀音廟,而觀音廟不遠處,就是施瑯的墓道碑。
這座墓道碑,記錄了施瑯一生的豐功偉績,墓道碑的底座四周還刻上鶴、鹿、羊圖案,蓋有石章。十多年前,此處被列為泉州市級文保單位,是研究施瑯和清代葬式的實物資料。只是,經過多年風雨,墓道碑風光不再,不少居民還就在墓道碑邊晾曬衣服。
魏大培坐在社區路口的停車場內,說起社區的事情如數家珍。社區原先是從附近的西福社區分流過來的,比較靠近山頭,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此前觀音路是古時的“福州大路”,相傳施瑯去世的時候棺材從這條路經過,因此在這設立了墓道碑。
和文物資源相比,社區的名字——法花美,讓人十分神往,這可是泉州市少見的三個字命名的社區。“我女兒外出上學時,人家聽到這個名字,還笑問,社區是不是跟法國有什么關系呢?”魏大培笑道。
小時候,魏大培聽老人說,他們剛搬過來時,社區里有座大房子,里面種了許多花草,特別美麗,因此最先這個地方命名為“花美”村。但由于閩南語的“花美”音譯為“下尾”,與潯美社區的一個小村發音相同,于是居民們就增加了“發”字,變成“發花美”。
還真是機緣巧合,1958年公社改革時,有關部門不小心將社區的名字登記錯了,于是就誕生了“法花美”這個浪漫唯美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