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與江西交界的閩北山區,有一個鮮為人知的小城南平。盡管其下屬市武夷山聞名全國,南孚電池家喻戶曉,但是這個三溪匯聚的小城埋沒于兄弟城市廈漳泉的名氣里,顯得黯淡失色。
作為老工業基地的南平2013年又建了一座新城——延平新城。在已經有武夷新城的情況再建一座新城,不完全是順應全國造城的大環境,當地多位官員都透露,這或許與遷府有關——南平要把市政府從延平區遷到武夷新區,建立延平新城是為了安撫失去市政府的延平區。
當然,建立延平新城還有其他考量。這個山區小城也想借助高鐵機會,拉開中心城市框架,一南一北形成延平新城與武夷新區相互對應的格局,成為省會福州的后花園。
無論如何,這意味著延平新城是南平市的第二新城。面對萬千寵愛集于一身的武夷新區,如何找到適合自身發展的位置,這不僅僅是延平新城的困擾,也是新一輪造城運動中諸多第二甚至第三新城所面臨的共同問題。
第二新城
距離老城區10公里的延平新城甫一設立就備受爭議,因為這是南平市的第二個新城。
“因為武夷新區的建設涉及到遷府,有的人說是為了安撫延平區。”延平區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官員指出。事實上,延平區不少官員持這種看法。
同屬于南平市的武夷新區被納入福建省十大新增長區域之一,而延平新城只是南平市的重點發展區域,這讓不少人擔憂延平新城的發展能否得到足夠重視。南平市2月份新上任的市委書記莊稼漢新年前視察的第一站就是武夷新區,而延平新城的視察時間則被往后推延。
此前的武夷新區的規劃綱要顯示,到2015年,武夷新區地區生產總值將達到320億元,五年累計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力爭突破1500億元。作為后起步的延平新城則計劃2015年新增產值10億元,總產值達到110億元,增長10%。
按照《延平新城總體規劃》定位,武夷新區與延平新城是南平的兩個增長極。這兩個增長極基于各自的基礎條件和優勢,將在區域職能分工上各有側重。武夷新區將以行政辦公、商貿物流、旅游服務作為主要職能。延平區作為現在南平唯一的中心城市,是目前市域內發展條件和基礎最好的地區,具備做大做強的基本條件。延平新城將重點發展制造業,文化教育和生活服務職能。
“南平市域將形成一南一北兩個發展極核聯動發展的格局。”胡春勇這樣評價。他有著多重身份,既是南平市延平新城指揮部規建部部長,又是南平市工業園區管委會、江南新區管委會主任,不愿意把延平新城和武夷新區作過多比較。
然而,作為副處級單位的延平新城建設指揮部組織架構非常特殊,沒有下設與市里對接的司局,亦沒有行政權力。這與當前許多開發區獨自掌管一方的局面并不相同。這倒使高配的正處級干部胡春勇像一個無權的“司令”,所有的指令都必須通過市里才能下達。而作為副廳級單位武夷新區管委會則是由南平市常務副市長兼任,下設與市級部門對接的各局,擁有行政權。
不過,胡春勇笑道:“(行政權力)以前想要但是要不到,現在不想要。現在各部門都需要依靠我們來做統籌協調。我就政府各部門在新城的手腳和延伸,工作進展更加順利。”
按照初步目標,延平新城計劃2015年新增產值10億元,總產值達到110億元,增長10%。擅長招商與組織協調的胡春勇介紹,延平新城距中心城區僅有十公里,相對其他片區與中心城區的聯系更為緊密,具有區位優勢;延平新城是對中心城區城市功能的補充和完善,將與中心城區協調配合,一體化發展,共同形成南平市域南部的增長極核。同時,延平新城在區域位置上處于南平市與福州市的門戶,是連接閩北與閩南的紐帶。京福高鐵、沙縣機場的相繼開通,將使這一地位得到更加強化。
可見,延平新城試圖通過打老城牌、福州牌,實現“產城一體”,與武夷新區一起達成南北制衡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