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日,在南平市朱子實驗學校的工地上,樁機轟鳴,市審計局干部李劍輝頭戴白色安全帽、手拿圖紙,頂著高溫核對混凝土沖孔灌注樁的現場打樁記錄。
“樁基工程屬隱蔽工程,事關樓棟的受力基礎,屬于關鍵工程。”李劍輝介紹,“我們到項目建設現場開展跟蹤審計,目的是更好地解決可能存在的施工單位虛報樁長、更改現場記錄但審計卻難以核實的問題。”
為確保重大民生項目順利落地落實,市審計局強化服務意識,發揮經濟監督“特種部隊”作用,創新實施重大民生項目跟蹤審計制度,做到重大項目落地到哪里,跟蹤審計就落實到哪里。
“實施項目跟蹤審計,就是將事后監督向事前、事中監督轉變,對工程項目的進度款支付、預算編制及設計變更進行審核,在項目建設中化解超付進度款、高估冒算、過度設計等問題,讓工程造價更加真實合理。”市審計局跟蹤審計組負責人危國正介紹,“比如,我們發現某體育場館項目施工圖預算編制不實,土建工程預算中多計屋面、外墻保溫、垂直運輸等造價6343萬元,經過跟蹤審計,有效遏制了項目結算的高估冒算。”
此外,隨著EPC建設項目的增多,市審計局也跟進實施EPC項目的跟蹤審計,結合EPC項目邊設計、邊施工、邊預算的特點,在造價控制上下功夫。
審計工作人員在某產業園項目軟基處理環節的審計中發現,原設計采用水泥攪拌樁的軟基,經土方運輸車重負荷長時間碾壓和自然沉降后,地下軟土層已可以滿足路基承重要求,并不需要設置水泥攪拌樁,原設計明顯不合理。經過設計調整后,該環節造價減少了196萬余元。
“2022年以來,我們已累計對醫院、體育場館、產業園、學校等14個重大民生項目進行跟蹤審計,節約建設資金約2.4億元。”市審計局黨組書記、局長陳良發介紹,接下來,市審計局將繼續聚焦穩增長目標,緊盯寶貴的財政資金、緊扣人民群眾的現實利益,以“深學廖俊波,‘三爭’作表率”實踐活動為契機,最大限度發揮審計監督作用,更好助力全市綠色高質量發展。(記者 鄭金富 通訊員 沈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