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拖欠工資,還外出藏匿逃避履行義務,16日,建甌市法院開庭審理一起涉及18名農民工切身權益的惡意欠薪案件,當庭判處被告人林某有期徒刑六個月,緩刑一年,并處罰金5000元。建甌市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人民法院監督員以及市人社局工作人員到庭旁聽。據悉,這是自《刑法修正案(八)》設置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罪以來,建甌市首例涉嫌該罪名的案件。
被告林某原是當地一家竹木制品廠老板,2014年4月,他以生產資金周轉困難為由,拖欠農民工陳某等18人的工資。陳某等人無奈之下,向當地人社局投訴。人社局多次聯系查找未果,隨即發出勞動保障監察整改指令書,并張貼于工廠門前,責令其支付拖欠的工資。
誰知,林某卻對此置若罔聞,無動于衷,后逃往外地,更換了手機號碼,銷聲匿跡。
2015年底,林某被公安機關以涉嫌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罪立案,經網上追逃后落網。到案后,他才幡然醒悟,主動與18位被欠薪農民工進行協商,并支付拖欠工資。
法院審理認為,被告人林某以逃匿的方式,拒不支付勞動者報酬,數額較大,經有關部門責令支付仍拒不支付,其行為構成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罪。鑒于林某公訴前已支付了勞動報酬,取得被害人諒解,據此,法院對其從輕處罰,作出如上判決。
法律鏈接: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罪,是指以轉移財產、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勞動者的勞動報酬或者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勞動者的勞動報酬,數額較大,經政府有關部門責令支付仍不支付的行為。2011年5月1日,《刑法修正案(八)》正式施行,新增“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罪”,將惡意欠薪者的懲治力度上升到刑事層面,目的是加大對勞動者獲得報酬合法權益的保護力度。這一罪名的確定,不但顯示了法律的警示作用,而且有效維護了農民工的權益,進一步強化刑法對民生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