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戶外工作者、白領、青少年等出現“夏季情感障礙”現象
■保證充足睡眠時間和規律生活,通過科學干預可有效緩解癥狀
小暑過后,氣溫一路攀升,不少市民被煩躁情緒困擾,更有甚者因嚴重“情緒中暑”前往醫院就診。昨日,記者走訪廈門市仙岳醫院、廈門弘愛醫院等醫院門診了解到,青少年、戶外工作者、辦公室白領等群體“情緒中暑”現象突出。專家解釋,高溫易導致人體生理失衡、陰陽失調,這正是“情緒中暑”的誘因,而通過科學干預可有效緩解相關癥狀。
暑假期間沉迷游戲 少年脾氣頻繁爆發
7月10日,14歲的初中生小宇(化名)再次因小事與家人爆發沖突。暑假以來,他整日沉迷于手機游戲,常常晝夜顛倒,深夜鏖戰至次日凌晨,午后才起床,日均屏幕使用時間超過10個小時。前兩天,媽媽催他起來吃午飯,小宇突然暴怒,摔砸書本,吼叫不止,這已是他這個暑假第5次出現這樣的激烈行為。“之前他的性格是有些急躁,但不至于如此暴躁。”小宇父母在就診時說。
“持續高溫下,因‘情緒中暑’前來就診的市民明顯增加。”市仙岳醫院中西醫結合精神科主任蘇志斌介紹,尤其本來就有焦慮和失眠的人,癥狀更有所加重。發病群體在青少年、戶外工作者、壓力大的白領中多有分布。
在蘇志斌近期的接診案例中,小宇的情況具有代表性。自放假后,他的生活節奏完全被游戲打亂。父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頻繁催促他調整作息、完成作業,可每次溝通幾乎都以小宇的情緒爆發告終。耐心詢問下,蘇志斌發現,小宇的情緒爆發多發生在每日12時至16時,也就是氣溫較高、日照較長的時段,而在清晨或傍晚氣溫下降后,他的暴躁程度會明顯減弱。
高溫天長時間開車 的哥患上中度抑郁
40歲的出租車司機老周(化名)也是“情緒中暑”的受害者。7月8日下午,他連續發生兩起輕微追尾事故,下車時渾身大汗,雙手止不住地發抖,心臟陣陣發緊,手腳卻冰涼得嚇人。
“最近這段時間他脾氣變得特別暴躁。”老周妻子說,老周每天在密閉駕駛艙里待12個小時以上,天氣越熱越煩躁。檢查后,老周排除了心臟器質性病變,但心理評估結果顯示,他已處于中度抑郁狀態。“長期暴露在35℃以上的駕駛艙高溫環境中,會導致下丘腦功能紊亂,進而引發情緒認知失調,表現為易怒、判斷力下降等。”蘇志斌說,高溫環境進一步加劇這些癥狀,使得情緒問題愈發明顯。
中西醫專家解析原因 “情緒中暑”屬于人體失衡
蘇志斌表示,夏季高溫下“情緒中暑”現象也稱為“夏季情感障礙”,是高溫高濕環境下人體生理調節與心理適應能力失衡的綜合表現。
從西醫角度來說,主要體現在生理與環境的交互失衡。在長時間高溫下,人體下丘腦功能受到干擾,會導致如血清素、多巴胺等神經遞質分泌紊亂,引發情緒波動、焦慮和認知功能下降。同時,高溫會讓人體大量出汗造成鈉、鉀、鈣等電解質流失,影響神經信號傳導,加劇疲勞感和煩躁情緒。心血管為散熱加速運轉,出現如心跳加快、血壓升高的情況,進一步放大了身心不適感。而晝長夜短的特點,也會造成褪黑素分泌減少,導致入睡困難、淺眠早醒。再疊加空調噪音、蚊蟲叮咬等環境因素進一步降低睡眠質量,形成“失眠—情緒惡化”的惡性循環。
從中醫角度來說,主要表現為暑邪耗氣傷陰,陰陽失調。廈門弘愛醫院中醫科主任尤德明解讀說,夏季暑氣當令,暑為陽邪,其性炎熱,易傷津耗氣。高溫天氣下,人體易受暑邪侵襲,暑熱內擾心神,導致心神不寧,進而出現情緒煩躁、易怒等表現。同時,暑邪還易夾濕,濕邪困脾,影響脾胃運化功能,氣血生化不足,心神失養,也會加重情緒異常。
【醫生提醒】
科學規律生活 應對“情緒中暑”
針對“情緒中暑”,中西醫專家均表示,最重要的是保證充足睡眠時間和規律睡眠節律。青少年群體要減少在屏幕前的時間,最好壓縮至2小時內。飲食方面,可增加苦瓜、綠豆等清涼解暑食材,輔以適當運動和放松訓練來調節情志,也可予以針灸、推拿等中醫手法進行治療。
蘇志斌表示,夏季的“情緒中暑”實為身心對極端環境的應激反應。通過科學補水、子時前入睡、午后小憩等“微習慣”,完全可以在酷暑中維持身心的清涼穩態。若癥狀持續,要及時尋求專業幫助。
(廈門日報記者 房舒 實習生 郭嘉宜)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廈門珠繡作品亮相中意建交55周年特展2025-07-07
挖掘泉州的鄉村之美、名橋之美、名山之美、飲食之美,讓時代記憶在城市更新中重煥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