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寧德市扶貧項目和資金不斷增多,伴隨著吃“唐僧肉”的貪腐行為也日益突出。記者從市檢察院獲悉,2013年以來,寧德市檢察機關就查辦安居工程、幸福工程、低保救助、庫區移民、舊村復墾等扶貧到戶專項資金領域職務犯罪案件24件43人。
據悉,寧德作為革命老區,特別是“精準扶貧”的寧德模式,得到中央領導首肯,作為成功經驗在全國推廣后,愈激發了各級黨委政府對扶貧工作的熱情,將其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然而,近幾年來,扶貧項目和資金不斷增多,伴隨著吃“唐僧肉”的貪腐行為也日益突出。
從檢察機關查辦的案件來看,犯罪主要呈現以下特點:一是“蠅貪”“蟻貪”突出。犯罪主體以村“兩委”以及鄉鎮站(所)工作人員居多,共查辦35人,占81.4 %。二是牟利型經濟犯罪居多。涉嫌貪污犯罪10人、受賄犯罪17人、挪用公款 14 人,合占95.3% 。三是“小官大貪”比重大。5萬元以上大案20件,占83.3%。四是“抱團”腐敗占一定比例。犯罪嫌疑人與相關人員互相勾結,共同完成騙取、截留、挪用補助金,共查辦窩串案6起,占25%。
面對當前扶貧到戶專項資金領域職務犯罪特點,該采取哪些措施來避免犯罪的發生?市檢察院建議,要做好扶貧到戶信息公開。強化村務公開,真實、全面向村民公布申報、發放等情況,使村民了解情況并參與監督。
同時,加強扶貧到戶資金管理。完善對扶貧資金申報、發放、管理以及項目申報、審核審批、項目實施、檢查驗收等環節制定詳細具體的操作規范,明確各環節工作人員職責,并建立相應的責任追究制度。加強扶貧資金的專款專賬管理,建立專款撥付報告和備案審查制度。還要完善監督制約體系。相關職能部門要主動會同紀檢監察、司法機關和財政、審計等部門,加強對專項扶貧資金管理的監督檢查,及時排查和消除資金安全隱患;建立補助款發放過程中關鍵崗位工作人員之間相互監督制約機制,對補助款發放全過程實施公開透明的 “陽光工程”,杜絕“暗箱操作”。
此外,要加大懲防力度。檢察機關要以扶貧資金和扶貧項目作為重點,嚴肅查辦和積極預防扶貧領域職務犯罪,確保各類扶貧資金安全使用。針對辦案中發現的問題,督促相關職能部門加強專項整改,幫助健全完善監督制約機制。(記者 吳寧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