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記》之后,我遇到了表演瓶頸
記者:觀眾30多年來一直把你定格在孫悟空的表演塑造上,你有沒有嘗試過突破這一魔咒?
六小齡童:一直在此問題上尋尋覓覓,《西游記》是我人生的珠穆朗瑪峰,超越這座高峰不是不可以,但很難。《西游記》之后,我也基本上保證一年拍一部戲的節奏,也先后演過魯迅、胡適、燕子李三等不少角色。有一次出演醫生時,和我搭檔的女演員頻頻笑場,我問原因,女演員說,她老覺得這個醫生是孫悟空變的。在拍戲過程中出現笑場并不是個別現象,觀眾對我演的孫悟空印象太深刻了,很難抹去,我也一直在想,我是不是遇到了表演上的瓶頸,我是不是應該尋出條路突破自己?后來我想明白了,一個人一生做好一件事就非常了不起了。一個人的成功一定是要了解自己,所謂聰明人就是能做什么,能做成什么,能做好什么。因此我釋然了,我把目標定位在還是更多地去發揮自己的優勢,把自己的美猴文化做精做強,做到自己的領域不可替代,你就是朝著大師的路上走。
記者:在美猴文化上你是如何耕耘的?都做了哪些工作?
六小齡童:《西游記》是我們老祖宗留下來的經典名著。我想在傳承西游文化上,用自己美猴王的影響力做些奉獻。我接戲的頻率慢下來了,更多的思考怎樣把西游文化做到高度,能在海內外弘揚推動西游文化,比如說我寫了《六小齡童品西游》的書,讓我們從西游文化當中來感悟人生的魅力和人生智慧。我又給中、小學生寫了一部《聽孫悟空說西游》,讓我們的小同學也能看懂,我還給孩子們去上課,講《西游記》,此外我還到全國100多所大學去演講,各個省基本上全去過了,跟大學生的溝通效果非常好,讓他們感悟我們的傳統文化與美德,演講時有一個現象很感動,我請沒有看過我演的《西游記》的觀眾舉手,結果沒有一個人舉手,他們全都看過原著,我特別感動,我還到越南、新加坡、泰國、美國、意大利、法國等國家去演講,他們稱我是中華文化的使者,聯合國還給我頒了一個叫“世界文化和平使者”的稱號,我致力于用《西游記》的文化去講和諧,講孫悟空對師父,對老百姓的愛,對師兄弟的愛,對天上人間的這樣一種人的性格的碰撞,所以通過講學,我自己對《西游記》的認識也在不斷深刻,我想,為什么千百年來大家對孫悟空的愛不變,因為他對我們的社會影響是巨大的,仔細去品味,《西游記》這部小說,其實它的內容不就是講和諧嗎?
父親言傳身教我的是勤奮
記者:中國京劇中的猴戲一直是舞臺上最受歡迎的,但是現在已經演得很少,你作為南章猴王的后代對此有什么看法?
六小齡童:中國戲劇界,一直有南章北李兩猴王之說,北派猴王是李萬春,我們南派因為電視劇《西游記》廣為人知。我的曾祖父章廷春人稱“活猴章”,祖父章益生則是“賽活猴”,同時他也是紹劇愛好者。真正奠定章氏家族猴戲的是六齡童章宗義,人稱“南猴王”。我們章氏猴戲一直是口傳身授,沒有秘籍可言,也沒有教科書提供。但是這種教授方式很受局限,我父親早就說過,猴戲不姓章,猴戲要發展下去。但是猴戲不是臉上貼了猴毛就可以演好的,沒有那么簡單,臺上十分鐘,臺下十年功,演猴戲會耍棍子、會翻跟斗還不夠,身眼手法步,猴、神、人,缺一不可,不吃苦不流血和汗出不來猴戲。其實,文藝市場發展到今天,猴戲在國內外依然有非常多的觀眾,我們章家也希望猴戲能興旺起來,可以百花齊放,在不同風格的戲曲藝術中出現。
記者:在你成長的過程中,父親對你最大的影響是什么?
六小齡童:父親非常勤奮,他言傳身教,讓我知道了什么是勤奮,天上不會掉餡餅。我年輕的時候,爸爸也是要我多接戲多演戲,男女正反都要演,鍛煉自己的能力。父親還告訴我,當你本事積累到了一定時候,你就要選擇自己最適合的路走,但是自己的功夫必須要爐火純青,每個角色都要做到極致才是最好。當年父親為了學猴戲在家里養了許多小猴子,每天對著鏡子學習猴子的動作,走到哪兒都要把猴子帶在身邊,時時揣摩猴子的喜怒哀樂,摸透了猴子,再加上自己的美化和改造,才成就了孫悟空的舞臺形象。所以他演的孫悟空才能自成一家,被尊為開創猴戲“活、靈”風格的“南派猴王”。
記者:你這次在年近60歲的年紀再次接演猴戲《敢問路在何方》,其底蘊和動力是不是源于父親的傳承?
六小齡童:我去大學做演講時,看到學生們舉起了“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的橫幅,心里特別熱乎。我那個時候意識到我的血液里、骨髓里已經深深打上了美猴王的烙印,因為在我的背后,是我們章氏家族四代人的重托和傳承。
北京動物園的猴山是我老去的地方,因為我要向猴子求教。一瞧就是大半天,經常看著看著就樂出聲來,我兜里帶著好吃的分發給眾猴兒,用照相機抓拍猴子瞬間的動作,洗出照片,帶回宿舍仔細品味。猴戲當中那些細微的動作都是觀察來的,猴子怎么抓蝴蝶,抓住以后怎么處理,怎么吃桃,所有的都是親眼看來的,我非常懷念那種沉浸的狀態,在猴山我經常自己一個人看著看著就笑起來,那種狀態非常愉悅非常幸福。我承認如果現在來拍《西游記》,許多危險、高難度動作都可以用高科技來完成,不用經常拿生命來冒險,但是真正的藝術,是無法用高科技代替的,我仍然相信,人的表演藝術魅力永遠勝過高科技。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罕見出土五件古代“蒸鍋”,其中一件大有玄2025-02-05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