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富美如她能理解得了小鎮(zhèn)女青年的欲望之心嗎?張鈞甯的回答是,“欲望每個人都有啊,不用覺得欲望是不好的事情。只是要學會你的欲望如果對別人有不好(影響)的時候,如何控制就行。”
張鈞甯說她現(xiàn)階段不會對演藝事業(yè)抱有多大的欲望,“當然還是希望大家喜歡我,可以一直拍戲。”心底真正想要的是,“我期待遇到很好的角色,‘啊,那是張鈞甯?’‘她也可以演這樣的角色?’如果觀眾有這樣評價,我會很開心。”因為對自己有期待,對表演有欲望,所以才會有“徐慧”。
《六人晚餐》也是讓張鈞甯燃起表演欲望的作品。她在采訪中好幾次說到自己是如何喜歡這個故事。憑借“徐慧”打開知名度的她,“威脅”經紀人無論如何都要讓她接這部戲,劇本看一遍不過癮,連夜找來小說,讀到最后“哭得不能自已。”還半強迫好友竇驍[微博]一起來演。“雖然這部戲有很悲慘的感情故事,我卻看到了希望,我希望傳達給觀眾。”
和“徐慧”一樣,“林曉藍”也是張鈞甯出道這么多年沒演過的角色類型,她必須從外在開始調整自己。“看很多那時候的書還有照片,刻意讓自己瘦了四斤,我覺得瘦比較符合物資匱乏年代的人物外形。”心理層面要不斷用減法,告訴自己找回17歲的“初心”。“雖然我不是廠區(qū)出生的,但演員好玩的地方不就在這嗎?可以解讀人物的心理,我就抓住她掙扎、想出頭的心情。最難的反而是,自己已經到了會想很多的年紀,可‘曉藍’才17歲,她不理解許多東西,我需要一點點把經驗、體會都減掉,找回17歲的純粹。”
成長讓人意外
青春的刺痛和30歲時的低潮
“刺痛青春”是《六人晚餐》海報上醒目的標語,竊以為張鈞甯對這句話不會有共鳴,畢竟她已經是所有女人夢想的模樣。沒想到她反應頗大,“我們每個人的青春一定伴隨著刺痛,我當然也有。像我小時候暗戀一個男生兩年,也因為喜歡的人,足足喝同一個礦泉水品牌8年。其實20年后你回頭看那些都是小事,對當年的我們而言,就像一根刺在心頭的玫瑰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