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鏡清在錄音做現場指導。
現年74歲的許鏡清有三個夢想,都與《西游記》有關:出一本西游記作品書籍,開一場西游記音樂會,再把女兒國這段故事變成歌劇。第一個夢想在2012年完成了,書名《西游記中的歌與畫》。如今,他依然在為另兩個夢想努力。
許鏡清的微博至今還置頂著一條他在2013年發的消息:“想開一場《西游記》音樂會真是難啊。去年在微博上發了一次尋求信息,不久,數十電話約我,數十人訪我。喝了數十杯茶,說了無數的話。一次次充滿希望的激動,一次次暗淡凄涼的失望?,F在又回歸往昔的平靜了。我在翹首企盼助我之人的到來。蒼天啊,我的西游記音樂會路在何方?”
這條微博被轉發六萬多次,評論過萬條。今年正值《西游記》開播三十周年,許鏡清覺得這是一個契機,值得再努力一把。不少粉絲在微博下建議眾籌,愿以綿薄之力相助。問現在進展到什么程度,許鏡清笑著對澎湃新聞說,先把年關過了,“我們要好好操作一下,該‘炒作’的也要‘炒作’。”
和許老約采訪時,他特意囑咐記者在下午三點以后打電話。自為《西游記》寫曲,他養成了半夜四五點睡,下午兩點醒的習慣,晚上無論有事沒事,早了都睡不著。“我都是下午兩點起床,洗臉,喝水,吃早餐,一直到晚上九點再吃飯,已經三十多年沒見過北京早上的太陽了。”他嘗試過調整,但睡早了還是迷迷糊糊,夢多不踏實,后來干脆顛倒黑白。養成這個習慣,別人都不理解,他卻很坦然,“我是沒有規律的有規律,所以依然可以保持精力旺盛。”
【對話】
進劇組是偶然
澎湃新聞:您是在怎樣的契機下進入《西游記》劇組的?
許鏡清:這是一個偶然的機會。1983年春天,乍暖還寒,晚上我在值班室看報紙,來了電話找我去中央電視臺。第二天我去了,音樂編輯王文華說央視正在拍《西游記》,預計拍幾十集,把我嚇一跳。那時電視劇五六集算長的了,十集就頂天了。他說我們準備找你們兩位作曲,另一位是北京科學電影制片廠的同行,一人一集。當時我就琢磨他懂不懂音樂啊,一人一集會成什么風格?我就當沒這回事。根據以往經驗,你特別高興這事就完蛋了。后來我就等,等了一兩個月也沒消息。
五月底劇組又給我打電話,給了我倆《生無名本無姓》的詞寫歌,這是我第一次給《西游記》作曲。我請歌手程琳錄了樣帶,他們聽了覺得不錯,就放在試播集里了。1983年底,劇組又給了我《敢問路在何方》的歌詞,就這么開始寫了。
澎湃新聞:在你正式進組前,有七個作曲家無功而返,你最后為什么能留下來?
許鏡清:傳我的同時,另外幾個作曲家還在劇組,他們分別寫了幾集,有的用交響樂團,有的用民樂團,但導演楊潔全都否了。七人都是著名作曲家,名氣很大,我當時沒名,人家也不知道我是誰。
我寫第一集時里面有一段《歡樂花果山》,音樂很精巧,就寫一群猴子在水簾洞里活蹦亂跳慶祝勝利。我用了弦樂、電貝司、電吉他、和聲器、木琴等,錄音時剛好楊潔在,她就問誰寫的,就用這個人了!這就是《西游記》希望的音樂!音樂編輯說這人沒名,楊潔說我要的不是名氣,他只要把音樂寫好就可以了。這就把我給定下來了。
1986年《西游記》在央視試播了11集,全國轟動,小孩看得像瘋了一樣。央視領導專門針對《西游記》開了次會,提到音樂時說,音樂里用了電聲,不符合傳統四大名著的感覺,《西游記》是民族的、中國的、傳統的,為什么用電聲?希望把這位作曲換掉。
那時我正好要去《西游記》所在的九華山拍攝地,我跟楊導說這是最后一次來劇組了。她就問怎么了,我把領導的話講給她聽,她聽完大怒,一拍桌子說拿紙筆來,口述了一封信。我只記得最后兩句話:如果藝術上要我負責,就請領導不要管怎么拍,如果不要我負責,我拍完片子全部交給領導,你們去做后期吧。如果沒有楊導這么硬頂,就沒有我后來的故事了。楊導是我的知音。
延伸閱讀:
事件:
幕后
各版本《西游記》片頭曲視頻:
其他《西游記》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