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目前有很多整形機構推出分期付款服務,介紹消費者向貸款平臺貸款。然而,一些整形機構沒有向消費者告知貸款的具體金額,所貸款項直接打入整形機構賬戶。
劉俊海:整形機構以各種理由促使消費者貸款,涉嫌侵害消費者權益,違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
一方面,依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規定,消費者享有選擇權。具體來說,消費者可以自主選擇通過什么方式進行付款、貸多少錢。另一方面,整形機構與貸款公司聯合,直接將貸款打入機構賬戶不符合借貸合同。
記者:我們在調查中發現,貸款打入整形機構賬戶后,整形機構往往將這筆貸款用得一分不剩,但消費者根本不知情。
王艷輝:就這種情況而言,整形機構違背了誠實信用原則,侵犯了消費者的知情權,并且其行為已經涉嫌欺詐。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四條規定:經營者與消費者進行交易,應當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誠實信用的原則。第八條規定:消費者享有知悉其購買、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務的真實情況的權利。消費者有權根據商品或者服務的不同情況,要求經營者提供商品的價格、產地、生產者、用途、性能、規格、等級、主要成份、生產日期、有效期限、檢驗合格證明、使用方法說明書、售后服務,或者服務的內容、規格、費用等有關情況。
消費者該如何維權
記者:因“整形貸”上當受騙的案例不少,消費者一旦遭遇這種情況,可以通過哪些途徑、采取什么措施維護自己的權益?
王艷輝:首先,消費者應當認清,“整形貸”涉及兩個法律關系:一是消費者與美容機構之間的醫療服務法律關系,二是與貸款機構之間的借貸法律關系。其次,消費者想要維權,必須弄清在這兩個法律關系中,自己的哪些權益受到了侵害,之后才能采取相應的維權措施。
在與美容機構的醫療服務法律關系中,消費者可以要求美容機構如實告知相關情況,包括提供了哪些具體的美容醫療服務、相應的醫療服務費用是多少等。若美容機構拒絕提供相應證據或偽造證據,消費者可以向相關行政管理部門投訴,要求相關部門介入調查。
在掌握證據的情況下,消費者可以向有管轄權的法律部門提起民事訴訟,要求美容機構返還不實部分的醫療服務費用,并承擔給消費者造成的經濟損失。
在與貸款機構之間的借貸關系中,由于存在欺詐,可以通過民事訴訟的形式主張該借貸合同無效。
劉俊海:消費者可以從兩個角度入手維護自身權益,一是程序,二是實體。
從程序方面來說,首先要與美容機構、信貸公司協商,使他們糾正不規范的做法。如調解未果,可以找消費者協會進行民間調解。調解不成,可以找有關主管部門,例如工商行政部門。如果還解決不了,可以選擇法律程序,向法院提起訴訟。
就實體而言,消費者要明白自己可以行使什么權利,是行使解除合同權利還是要求違約?
若企業違約,消費者有權要求繼續履行,或要求相應的違約損害賠償金;如達到根本性違約,如合同目的落空,消費者可以要求解除合同。另外,由于整形技術不過關,給消費者造成精神痛苦,消費者也可以要求損害賠償,甚至精神損害賠償。因此,維權的關鍵在于消費者要聚焦自己的利益訴求,使自己的權利和主張有堅實的法律基礎和證據基礎。
整形行業怎樣規范
記者:整形業目前處于蓬勃發展時期,同時也出現了各類陷阱,比如“整形貸”消費者稍不留神就可能墜入各種陷阱。
王艷輝:消費類金融業增長迅速,已涉及各個行業,然而法律的制定和市場監管卻依然處于滯后的狀態。人民經濟水平不斷提高,對于“美”的需求也不斷增長。在這一背景情況下,整容機構和借貸機構一拍即合,入行門檻低、行業管理寬松,導致“整容貸”亂象叢生。
針對目前的狀況,我認為一方面應當從借貸公司等金融機構、美容機構的監管入手。例如,提高門檻、建立健全管理機制、加大監督執法力度、制定監管制度等。另一方面,消費者應當增強法律意識,理性消費。在消費前,消費者應對所消費的內容、風險進行判斷;在消費過程中,應注意保存相關證據。一旦發現自己的權益受到侵犯,消費者應采取合法手段維護自身權益。
劉俊海:美容業欺詐行為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企業見利忘義,二是消費者不理性,三是監管有漏洞。當信息不對稱時,消費者與信息占優勢地位的經營者之間處于不均衡博弈的狀態。針對這種情況,監管部門要挺身而出,擔起恢復市場公平公正原則的重任。
對話人
中國人民大學商法研究所所長 劉俊海
上海律師 王艷輝
《法制日報》記者 韓丹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