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尷尬的“延遲到賬”
主持人:去年年底,各大移動支付平臺推出延遲到賬服務,似乎為避免遭遇電信詐騙提供一份“后悔藥”。有讀者反映稱,自己雖然選擇了延遲到賬,但依然未能避免被騙。記者體驗發現,在一些支付平臺,所謂延遲到賬功能,并不能實現撤銷交易,一旦被騙選擇轉賬,錢款依然會進入對方賬戶,只是延遲一段時間而已。
馮海寧(北京 媒體人):移動支付平臺推出延遲到賬服務后,曾受到網絡輿論熱捧。網絡上,相關報道、操作指南不少。例如某地民警就指出,“可以提前設置微信轉賬延時到賬功能,在意識到風險或者錯誤之前,可以找微信官方幫忙撤銷轉賬,從而避免被欺詐或者失誤操作的風險”。但從報道看,用戶受騙后不僅打不通微信客服電話,即使打通投訴電話也無法撤銷轉賬。
主持人:移動支付平臺未能讓“后悔藥”真的生效,原因何在?
朱昌俊(四川 媒體人):之所以未對移動支付明確作出“撤銷轉賬”的要求,恐怕并非是管理部門的一時疏忽。一方面,移動支付平臺畢竟不同于銀行機構,能否及時撤銷轉賬,或更涉及背后相關操作的權限問題,并非支付平臺就能夠單方面實施;另一方面,其實不少人已經想到,那就是轉賬可以及時撤銷,是否也會衍生出新的騙局?當這些問題沒解決,支付平臺有延時到賬,卻無撤銷轉賬的功能,更像是一種折中的應付和妥協。但應該看到,隨著網絡支付的普及,對于騙局的防范,也理當把移動支付作為重點,任由不能撤銷轉賬的漏洞存在,已然是不負責的表現,也無異于是對騙局的縱容。所以,延時轉賬的漏洞需要補,關鍵是怎么補。
主持人:還值得討論的是,“延遲到賬”這樣的措施能在防范詐騙上起到多大作用?
木須蟲(湖北 公務員):防范詐騙涉及方方面面,堵塞漏洞也需各方共同努力,不可能有一招管用的硬措施。尤其是將詐騙全部寄希望于支付的“后悔藥”,顯然過于樂觀。防范電信詐騙,首先是要提高公眾的風險意識,這是每個人的責任。其次,應切實鏟除電信詐騙的隱蔽土壤,如銀行真正該做的還應當是百分百地嚴格落實好賬戶實名制,承擔起支付安全的保障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