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消費者報北京訊(記者任震宇)10月25日,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召開的“雙11”電子商務信用建設有關情況發布會上,《中國改革報》發布了電子商務領域信用風險“雙11”預警報告”。
報告認為,消費者應防范十大信用風險:
防范商品信息表里不一風險。商家借助網購的虛擬特性美化商品圖文信息,導致消費者很難通過圖片資料識別并確認產品的真實信息和質量。
防范優惠促銷暗含水份風險。“雙11”期間,網絡商家讓利明顯,從去年通過大數據抽取的7大電商平臺全年價格趨勢可以看出,各平臺價格變化趨勢基本相同,大部分促銷商品都趨向接近全年最低價。但不排除部分商家故意設置一些復雜的交易環節和促銷手段,導致與實際優惠幅度不符。
防范個人信息被泄露風險。為保證用戶所購貨物能獲得準確投遞,電子商務網站運營商往往要求用戶填寫通信方式及銀行卡賬號等個人隱私資料,否則就無法完成交易。而有些網站對用戶提交的信息不做適當的保護,有的還公開傳播,甚至個別網站受利益驅使,倒賣個人信息,使消費者的個人隱私難以得到有效保護。
防范商品送貨時間過長風險。由于網絡購物是一種遠程交易,是交易雙方通過網絡信息傳遞達成的購買協議。從實踐看,購買者通過先付款的方式對商品下訂單,賣家通常需要在48小時內發貨。但是,如果賣家由于暫時沒有庫存等多種原因不能及時發貨,這無疑會影響到消費者的產品使用或網購體驗。有調查顯示,網絡用戶對送貨時間太長、延遲收貨不滿意程度非常高,比例占到近半。
防范特殊商品以假亂真風險。消費者在網絡上購買奢侈品、海淘代購等商品的數量和頻率近幾年不斷攀升,由于這些產品或價值不菲,或遠道而來,很難驗證是否是正品。
防范惡意刷單虛假交易風險。商家通過刷單以假亂真,提高網店的排名和銷量,獲取銷量及好評吸引顧客的現象仍很普遍。
防范售后服務名不副實風險。從去年“雙11”情況來看,家居、建材、電子產品售后投訴率居高不下。以電子產品為例,網購本身就缺失面對面的使用教學和維修環節,有些商家又不能做到及時答復和有效服務,再加上有些商家承諾的聯保、包退換等條款難以兌現,消費者投訴率很高。
防范釣魚網站花樣騙現風險。一些釣魚網站可能會注冊和正規網上銀行相近的域名,在網站設計上模仿正規網站,誤導消費者進入。一旦消費者進行支付,并輸入自己的賬號和密碼,經常會收到操作錯誤提示,但此時銀行賬號信息已被釣魚網站竊取,消費者的銀行資金就有被盜取的風險。
防范售后維權艱難風險。消費者在收到商品時,發現質量或者描述與實際不符合時要求退貨或換貨時會遇到很多麻煩。比如賣家以各種理由拒絕退貨;雖同意退換貨但要求消費者負擔來往的運費;即使消費者找相關機構的介入但是面臨證據不全不足等。
防范物流快遞任性漲價風險。部分物流公司趁“雙11”需求旺盛,聯合實行區域內價格壟斷提高快遞費,使消費者無奈接受“被漲價”。在部分市縣區內,由于地域范圍小、物流公司少,更易形成壟斷行為,消費者遭遇集體漲價,只能被動買單。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罕見出土五件古代“蒸鍋”,其中一件大有玄2025-02-05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