埭頭半島供水保障能力實現質的飛躍,土海生態濕地公園的生態價值多元轉化,智慧平臺為防洪排澇工作提供精準、有力的數據支撐……秀嶼區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道路,著力做好“水文章”,做優“水生態”,保障“水安全”。
水,是生命之源,是生態之基,亦是發展之要。
秀嶼區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以水為筆,在保民生、優生態、護安全上繪出新圖景,奏響綠色高質量發展的和諧樂章。
民生供水清泉流淌潤民心
“現在一擰開水龍頭,清澈的自來水就流出來,再也不用擔心干旱沒水喝啦!”4月16日,秀嶼區埭頭鎮黃瓜島居民吳劍英高興地說道。
黃瓜島曾經用水困難,2012年,秀嶼區實施海島村跨海供水工程,在黃瓜島建設了一座300立方米的高位水箱。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問題逐漸浮現。高位水箱與居民用水點落差最大約20米,兩路出水管管徑偏小且管道年久失修,“跑冒滴漏”現象頻發,導致多處用水點水壓不足,水流斷斷續續,居民用水非常不便。
飲水安全事關民生福祉。秀嶼區急群眾之所急,積極推動,多方協調,依法完成思源公司評估、拍賣等程序,由市屬國企莆田市湄洲灣自來水有限公司接管思源公司。國有化整合后,湄洲灣自來水有限公司會同區水利局等部門前往供水薄弱地區實地勘察,全面提升供水保障水平,加速推進應急性供水項目。
“我們協調湄洲灣自來水公司投入100多萬元,分別在黃瓜島、平海上林村各增加1臺壓泵,解決了水壓不足的頑疾。”秀嶼區水利局副局長朱凡告訴記者,該公司還分別投入上百萬元,改造埭頭鎮汀岐路口至潘宅西山口供水管網1740米,新增東嶠鎮渚林村至鐵爐村供水管線500多米,沿線20多個村、上萬戶群眾由此告別了“用水難”。
值得一提的是,秀嶼區還積極推動供水系統整體提升。由莆田市城鄉供水有限公司實施的北高至埭頭供水主管網聯通工程,將北高鎮山前村與埭頭鎮高林村緊密連接,形成了更加科學合理的供水網絡。今年3月,隨著后溫、武盛兩個村成功并入主管網,埭頭半島的供水保障能力實現了質的飛躍。
今年,秀嶼區將繼續全力推進埭頭半島城鄉供水一體化建設,對埭頭鎮24個村居、東嶠鎮25個村居、平海鎮20個村居實施一戶一表改造,推動城鄉供水服務均等化,讓群眾不僅能“喝上水”,更能“喝好水”,切實提升用水體驗,共享發展成果。
土海濕地公園水清岸綠,生態價值多元轉化。
生態蝶變惠民富民繪新景
晨曦初露,白鷺掠過如鏡的湖面;暮色四合,游人在光影秀中流連忘返……秀嶼區土海生態濕地公園呈現一幅動人的生態畫卷。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秀嶼區以實施河湖長制為抓手,創新生態治理模式,推動生態價值多元轉化,讓一泓碧水成為惠民富民的“幸福密碼”。
秀嶼統籌全區25條區鎮級河道,全面推行河湖長制工作,實施農村河道綜合整治EPC工程(一期)、木蘭溪流域秀嶼片區水系綜合整治、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及笏石溪河道綜合整治等水環境綜合治理“三大工程”,多部門協同作戰,推進“六水共治”。同時,以水為紐帶,結合實際,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海村”系統治理,致力于打造生態環境共同體。
在推進工程治理的同時,該區狠抓長效管護,堅持“建管”兩手抓,構建“河湖長+警長+檢察官+法官”四維聯動機制,建立“人防+技防+保潔”機制,廣泛開展“委員河長”“河小禹”“巾幗護河”等專題活動。通過“政府主導、科技賦能、全民共治”模式,治水效率大幅提升,水質持續向好。
隨著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土海生態濕地公園的生態價值逐步多元“綻放”。
“我們正在書寫‘水文章’的下半篇,依托水環境治理成果和水資源稟賦,聚焦‘生態鏈、產業鏈、共富鏈’三鏈融合,推動河湖生態優勢、資源優勢向發展優勢、經濟優勢轉化。”秀嶼區水利局黨組成員曾志良說,土海生態濕地公園通過生態治理與產業融合,成功地將碧波清流轉化為發展動能。
文旅產業方面,公園通過市場化開發吸引社會資本,建設了水上運動中心、濕地觀鳥亭等12個項目,打造“夜游土海”光影秀,年接待游客超130萬人次,旅游收入達8000萬元。配套夜市經濟帶動200個就業崗位,夜間經濟規模突破2000萬元,實現了生態資源與文旅消費的良性互動。
生態農業領域,依托優質水體建設的“土海鮮果”基地,通過“線上預售+線下采摘”創新模式,草莓、圣女果、百香果等特色農產品備受青睞,年銷售額達1000萬元,不僅提高農產品品質,更為鄉村振興注入了綠色動能。
從社會價值來看,作為全省首個河湖文化濕地公園,這里年均涵養水源320萬立方米,防洪標準得到提升。作為生態科普教育基地,年接待學生2萬人次。周邊崛起的生態社區,見證著“環境溢價”的效應,吸引品牌房企爭相入駐,讓良好生態成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如今,秀嶼區越來越多的河湖水流活起來、水質好起來、風光美起來,以其獨特的生態魅力,持續為城市高質量發展注入綠色動能,書寫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篇章。
對高巖水庫除險加固。
數字賦能智慧防汛保安全
4月12日,我市發布強對流天氣預警,部分鄉鎮將迎來大雨。秀嶼區水利局工作人員吳劍青迅速打開手機App水利小助手,實時查看水庫、河道的水位以及各鎮街的雨量情況。
“一旦水位超過汛限,山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平臺立即自動預警。我們會第一時間向應急部門備案,并將信息下發給各鎮街責任人,要求他們密切關注水位變化。”吳劍青介紹,目前,全區范圍內布設了43個水雨情自動監測站點,實現了河道關鍵節點、重要水閘內外水位數據的自動采集,極大地提升了河道監測能力,為防洪排澇工作提供了精準、有力的數據支撐。
筑牢防汛安全堤,守護群眾生命線。該局堅持打造數字孿生水網體系,從源頭水庫直至入海段,統籌水安全與水生態,構建起先進、安全的智慧化防洪防澇平臺。
數智引領、興水利民。記者了解到,山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平臺猶如一個智慧大腦,統攬水利、水文、氣象等多源數據,并與“全市一張圖”實現互聯互通。該平臺運用大數據分析和人工智能技術,可對流域異常情況進行智能識別,實現物聯感知、智能預警,真正做到用數據說話、用數據決策,預先預判風險,科學開展指揮調度。
“去年6·15暴雨和9·21大暴雨期間,系統提前預判汛情,指導水庫科學調度。”秀嶼區水利局局長沈國輝介紹,通過提前預泄騰庫、錯峰排洪等措施,全區水庫安全度汛,以往易澇的主城區頂社街首次實現暴雨期間正常通行,智慧防汛成效顯著。
為提升預警響應效率,秀嶼區還構建了立體化信息傳遞網絡。當災情發生時,依托“全市一張圖”大數據調度指揮平臺,可通過短信、傳真等多種渠道,將預警信息精準推送至受影響區域。2023年以來,在防抗臺風及暴雨中,快速精準提供實時雨水情監測數據,為防汛調度決策提供科學依據,有力保護群眾生命安全。
在強化數字賦能的同時,該區同步推進水利基礎設施提質工程。2024年完成高蒼、高巖兩座水庫除險加固,建成27座水庫沉降位移觀測設施,修復水毀工程10處、海堤應急除險加固6條。今年計劃投資6.4億元,實施18條病險海堤加固工程,為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筑牢堅固的安全屏障。
水潤民生,水興生態,水護安全。眼下,秀嶼區以水為媒,書寫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質量發展新篇章,讓滴滴清水成為幸福的源泉。(全媒體記者傅梅香通訊員林偉林曉宇梁龍龍文/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以“食”為媒 沙縣小吃亮相國家部委2025-04-28
挖掘泉州的鄉村之美、名橋之美、名山之美、飲食之美,讓時代記憶在城市更新中重煥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