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5-26日,全國法院破產審判工作會議在深圳舉行。會議總了法院完善破產審判工作機制、加強破產審判組織建設、加強破產審判信息化建設等方面的成效,并對下一階段破產審判工作做出重要部署。
為確保依法處置僵尸企業工作的順利進行,做好建立市場化、常態化、法治化市場主體救治和退出機制的基礎性工作,最高人民法院大力推進以破產審判庭設立為載體的破產專業化建設。全國法院的清算與破產審判庭,從2016年初僅有的5家增至現在的97家。2016年全國審結破產案件比2015年上升43.4%。今年1-11月,全國法院審結破產類案件4404件,同比增長71%。此外,破產審判組織專業化的提升,有力促進了“僵尸企業”的處置工作。
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專職委員杜萬華強調,各級法院須最大程度釋放破產重整的制度價值。加強重整制度建設,是實現使人民法院成為“生病企業”醫院這一目標的關鍵。各地法院要善于通過市場化、法治化的重整來挽救困境企業。一要認真對待企業的重整申請。在受理階段要依照法定標準受理重整案件,切實防止純粹的減債式重整、空轉式重整,確保企業重整的質量。在審理階段要有比較明確的重整思路,在重整中必須堅持債務整理與營業整合相統一,確保重整后的企業不僅能化解債務負擔,而且要恢復盈利能力、實現新的發展。這一問題在上市公司重整中尤其應當引起重視。
其次,各級法院須高度重視運用重整培育新動能,推動傳統產業優化升級。立足培訓一批具有創新能力的排頭兵企業,同時高度警惕產業結構負面清單行業的產能變相回流。此外,須充分體現破產管理人對重整成功的重要作用。在指定破產重整案件管理人時,尤其要重視管理人業務素質和水平,確保盡快準確識別企業能否重整以及重整方案是否合理、科學、可行。最后,要慎重對待重整計劃的批準。對于債權人會議各表決組均通過重整計劃草案,在按照企業破產法第八十六條的規定進行審查時,不能流于形式或不加審查而徑行批準。
杜萬華指出,各高級人民法院要加強對重整計劃批準的指導,對于經審查,符合強制批準條件的,也要敢于批準,不能該裁不裁,讓企業重整陷入僵局。在破產重整工作中,人民法院一定要指導破產管理人查找破產原因,有針對性地做好重整計劃,協調好各方關系,治療好企業的疾病。要堅決反對只搞賬面重整,不重視企業生產要素的重新配置;只重視形式上減債,不重視企業盈利能力的恢復;只重視債權債務關系的解決,不重視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和落實。在破產重整中,人民法院一定要成為“生病企業”的醫院,一定要依靠黨委和政府,督促破產管理人,找準病因,辨癥施治,治好生病企業的病,讓其真正能夠重返市場經濟的舞臺。(記者楊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