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據新華社電
1992年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正式啟動以來,截至目前近20年時間,載人航天工程已花費350億元人民幣。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10月30日在酒泉說,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目前的規模是適度的,并沒有超越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求,而是腳踏實地按科學規律辦事。
與經濟同步 規模適度
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數字表明,從載人航天工程啟動到2005年完成神舟六號飛船發射,即完成載人航天工程第一步時,工程總花費約200億元人民幣;從2005年載人航天第二步開始實施到目前為止,工程花費約150億元人民幣。
周建平說,中國載人航天20年的花費“不及美國一年的投入”。近年來,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每年的預算大概在170億到180億美元,俄羅斯不斷加大投入,歐洲和日本也保持了平穩發展的態勢。
“我們這些年的發展的確很快,但這是相對于過去規模小、發展慢而言的。”周建平說,目前中國經濟總量居全球第二,“如果把航天看成一個工業體系,與國家經濟同步發展也是正常的”。
發射成功率全球領先
“更重要的是,我們在發展快的同時高度重視可靠、安全。雖然也有過失敗,但中國航天十幾年來的發射成功率在全球是比較領先的。”他說。
航天發射是一項高風險科技活動。據統計,1990年以來,世界航天發射1600多次的成功率約為93.7%。近期,國際上的航天發射活動相繼出現了一些挫折。
發射神舟八號無人飛船為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149次飛行。
載人航天工程發言人武平說,中國航天前130次發射成功率約為94.4%。失敗案例如1992年3月22日,中國西南的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為澳大利亞發射一顆通信衛星,發射因火箭故障緊急中止。最近一次失敗為2011年8月18日,“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發射“實踐十一號04星”,火箭飛行過程中發生故障,衛星未能進入預定軌道。
去年發射量世界第二
2010年,中國完成了15枚火箭、20顆衛星的發射任務,總發射量僅次于俄羅斯,與美國并列世界第二。然而,周建平說,中國在運載能力、空間應用等方面與航天強國還有差距。
周建平強調,獨立自主是中國航天發展的重要原則。中國航天通過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發展,消化、吸收、再創新,形成了獨立的工業體系、技術體系和創新體系。
周建平說,高效、經濟是中國載人航天的特點。“天宮一號不僅是驗證交會對接技術的平臺,還是一個空間實驗室,在軌運行期間將進行各種實驗,可以說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相比美、俄每次都需要發射兩艘飛船進行一次對接,中國一個目標飛行器與3艘飛船先后對接的“1+N”模式,減少了2次發射,顯著降低了成本。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罕見出土五件古代“蒸鍋”,其中一件大有玄2025-02-05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