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快男蘇醒助陣今年快女劉忻,《快樂女聲》的“助唱”環節并沒有引起多大的反響。
編輯動機
剛剛落下帷幕的湖南衛視《快樂女聲》節目,因今年直播屢屢超時違規,被廣電總局開出“罰單”,湖南衛視承認明年將停辦群眾類選秀節目。雖然《花兒朵朵》《非同凡響》等節目表示未受影響,但湖南衛視的“失聲”對整個選秀生態無疑是一次重創。誕生于2004年的湖南衛視《超級女聲》在次年達到巔峰狀態,然而走過7個年頭,熒屏選秀卻從轟轟烈烈到一片蕭條。稿件統籌 林濤 續蓓
9月16日晚,2011《快樂女聲》的冠軍決戰夜,沒有了觀眾投票,電視機前似乎還不及微博上討論的熱鬧。最終,獲得冠軍的“黑馬”段林希讓很多觀眾感嘆“真的很黑”,一場國內最有影響力的選秀在平淡中落幕。
此前,江蘇衛視《絕對唱響》、東方衛視《加油好男兒》等知名選秀節目早已消失,只有諸如《中國達人秀》《非同凡響》等幾檔轉型的選秀節目,與《快樂女聲》一起苦撐大局。被稱為“選秀教母”的天娛傳媒總經理龍丹妮在接受采訪時承認:“節目過去那種唱一首歌、說幾句話就能搞定收視率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P>
直觀表現收視率越來越低
2005年超女決賽期平均收視率11%,今年快女“4進3”的收視率僅為2.56%
經過2004年的試水,作為快女的前身,2005年的《超級女聲》成為中國選秀節目的里程碑,這一屆超女誕生了李宇春、張靚穎、周筆暢、紀敏佳、何潔、葉一茜等明星。該屆超女的收視率達到了之后無法企及的高度:平均收視率8.54%;決賽期平均收視率11%,三強決賽時的收視份額達到了49%,更由此引發了各大衛視的選秀風潮。在2007年之后,照搬國外的選秀模式已經不能刺激觀眾的娛樂神經,選秀節目在達到高峰后紛紛退潮,《絕對唱響》《我型我秀》《加油好男兒》等一系列選秀節目在2008年至2009年都停止腳步。
作為選秀節目的重要標桿,從湖南衛視《快樂女聲》的收視率能夠看出選秀節目受關注程度的走向,2006年超女總決賽收視率為3.38%,2009年快女總決賽收視率為4.15%,而2011年快女目前統計出的“4進3”單場比賽的收視率僅為2.56%,2009年同期的“4進3”收視率為3.46%。2005年,超女共收獲1億的廣告收入,受“續集效應”影響,湖南衛視在2006年的超女節目中吸金3億,而走到今年的快女雖然各方口碑平平,仍屬電視臺的王牌節目,湖南衛視憑此依然獲得1.7億元之多的廣告費。對于收視下滑,廣告仍然走高的現象,業內人士分析,《快樂女聲》目前依舊占據同時段的冠軍,還是廣告商投放廣告的首選。
主要原因好創意越來越少
國外選秀節目層出不窮,屢屢創新,國內此類節目卻墨守成規,自然只能走下坡路
選秀節目作為一種來自平民的真人秀節目,其創意來源于國外,國外的選秀節目層出不窮,屢屢創新,國內的此類節目卻墨守成規,自然只能走下坡路。以快女為例,今年雖然更改了賽制,評委的評審方式也作出改動,但觀眾仍感不過癮,評審在120秒時間中撕心裂肺的吶喊只能叫“雷人”。今年快女最有話題的選手莫過于蘇妙玲的“女同事件”和楊洋的“小三事件”,有傳廣電總局甚至一度叫??炫?,天娛和湖南衛視方面不得不連夜公關平息事件。但對于已經見慣炒作伎倆的年輕觀眾,這些已不能引起他們真正的興趣。龍丹妮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認為:“‘快男快女’的品牌和商業價值還是值得堅持的,但必須有創新的模式?!彼舶雅c新媒體合作鎖定為選秀突破瓶頸的關鍵。
相對于快女的越發低齡化和經典曲目的缺失,其他節目倒是呈現出一些不一樣的味道。從去年開始,東方衛視的《中國達人秀》節目打破了唱歌選秀的局限,以綜藝選秀的形式異軍突起,獲得不少關注,很多電視節目制作人認為,作為綜藝節目,《中國達人秀》可以成為選秀節目的另一面旗幟。在這前后轉型的選秀節目還包括以合唱形式出現的東南衛視《歡樂合唱團》、“跳躍選秀,直接以明星形式出現”的浙江衛視《非同凡響》等等。今年青海衛視主辦的《花兒朵朵》掀起英文歌風潮,以黃夕倍為代表的選手大唱“爵士和藍調”歌曲,以“不走尋常路”的姿態在網絡風靡。
連鎖反應選手紅越來越難
不完備的經紀制度和造星機制,讓很多選秀節目挖掘出的新人沒有更好的出路
2005年超女的李宇春、周筆暢、張靚穎,2006年超女的尚雯婕、譚維維、許飛,2007年快男的陳楚生、張杰、蘇醒、王錚亮,2009年快女的郁可唯、江映蓉、曾軼可……這些名字成為如今“選秀歌手”這個大群體中的佼佼者,而在他們身后,還有一大批處境尷尬的歌手在努力尋找著機會。其間,周筆暢、張靚穎、郁可唯、陳楚生等人都脫離了天娛傳媒,實現個人發展。相比這些“前輩”的成績,2010年快男的冠亞季軍李煒、劉心和武藝,雖然頻繁出現在各電視臺節目中,也推出了各自的專輯或單曲,但還都處于“創業期”,并沒有在歌壇真正走紅。而被稱為最沒有特點的2011年快女比賽,目前還沒有人看到哪位值得深度發掘的歌手,觀眾表示:“相對于以前快女的水準,這屆真的很讓人失望。”
相比快女和快男們的現狀,其他曾經活躍于熒屏的數十檔選秀節目誕生出的明星,更可謂鳳毛麟角:《星光大道》的阿寶、《加油好男兒》的蒲巴甲、《我型我秀》的薛之謙和王嘯坤可算是其中代表,其余數屆節目誕生的上百名冠亞季軍,大都“淹沒”在茫茫演藝圈中,有的更已轉投其他行業。一位唱片行業人士告訴記者:“選秀歌手”作為一個批次誕生的類群,需要像天娛傳媒這樣的演藝經紀機構來接收、訓練,在唱片行業不景氣的當下,各大唱片公司不可能兼收并蓄,不完備的經紀制度和造星機制,讓很多選秀節目挖掘出的新人沒有更好的出路。同時,一些有實力的選手寧可舍近求遠去參加港臺的選秀節目,是看中了對方的專業度和相對純凈的氛圍。選手資源的匱乏自然令內地選秀的精彩程度受到影響,如此惡性循環,觀眾的流失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新報記者 王軼斐
記者觀點 選秀時代無需留戀
都說湖南衛視有三寶:汪涵、雷劇、選秀好。不過曾為湖南衛視雄霸收視天下的選秀節目如今走向了自己的“2012”。
如果把選秀比作一個微博,那它的特點就是只會轉發,從不原創。自以為自己粉絲很多,其實真正的沒幾個。一個小舞臺,兩張評委桌,三個選秀者,粉絲十幾個——這就是當前選秀的“標準配備”。零門檻、無標準,選不出鄧麗君,反而選出一堆羅玉鳳;想像以前一樣靠評委“毒舌”拉收視,上級部門把關還特別嚴;選秀節目形態本來就是“一招鮮,吃遍天”,賽制要創新難度又太大;于是,打開電視機,滿城盡帶選秀的馬甲,觀眾看到審美疲勞,時間長了,結局自然是“三個和尚沒水吃”。
折騰了大半年的“鶯歌燕舞”總算收場,依次落幕的選秀節目卻并未帶來觀眾期待的娛樂享受,徒留下一堆“千人一面”的選手。說白了,選秀就像大海撈針,選手沒有經過扎實的訓練和長期的積累,先天不足卻一夜成名,在選秀這個利潤巨大的市場前,來不及充電就極速地被觀眾消耗??匆娎钣畲夯鹆?,淑女也要打扮成假小子;發覺周筆暢成名了,眼神再好的選手都要戴一副黑框眼鏡;聽說張靚穎紅了,不管會不會英語都要唱英文歌……
再看今年的快女,請問你除了記住蔡國慶和蔡國慶所支持的那個只會跳舞不會唱歌的李斯丹妮,你還能記住誰?一個歌唱比賽靠一個不會唱歌的選手作為最大的賣點和看點,不能不說這已經是一個節目衰亡的最好表現了。
為了選秀而唱歌,為了成名而唱歌,就是不為了唱歌而唱歌。當選秀脫離了快樂的本質時,也就是它的消亡之日。不過,娛樂節目不會因為選秀的衰敗而就此停止前進,越來越多新的節目正在被發掘,已成明日黃花的選秀時代無需留戀,因為我們面前還有更多清新撲面的風景。新報見習記者 于穆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