顫顫巍巍地舉起竹竿般細而蒼老的雙臂,不斷來回揮著,“不要跳,不要跳”
人們懷疑,女孩是被起哄聲推下樓的。
上海一家媒體的記者鄔佳文在女孩墜樓前的幾分鐘到達現場。他還記得人群中曾經傳來一個輕松的男聲:“這才多高啊,跳下來也不會死。”
而在沈戩一年零兩個月的突發新聞報道生涯里,8月23日已經是他第六次接觸跳樓現場,“幾乎每一個現場都會有起哄者,但這次的人數特別多”。
除了女孩自己,也許再沒有人知道,她最終墜樓是否與地面上人們“跳啊跳啊”的喊聲有關。
畢竟,很多人都曾想盡辦法營救女孩。周澤驊或許是所有營救者中最特別的一位。這個瘦高老人的住處距離152號樓不遠。他今年93歲,頭發和眉毛全都白了。這個虛弱的老人幾乎每天都在復制同樣的生活,坐在輪椅上被保姆推到小公園里和老街坊們聊聊天兒,或是在家用放大鏡讀讀當天的報紙。
他每說幾句話,都要伴以一陣劇烈的咳嗽。他的耳朵也不靈光了,有時,想要與他交談的人不得不湊在他耳邊大聲地重復自己的問題。但8月23日的下午4點,他卻仍從樓上的鄰居那里聽到了有人想要跳樓的消息。
坐在那輛鋼圈已經生銹的輪椅上,老人來到了152號樓樓下。人太多了,他不得不站起來,一小步一小步地向前蹭著,直到警戒線前。他看不清女孩的相貌,只見到她“穿了一雙運動鞋,腳在窗臺下晃”。
周澤驊焦急地沖著樓上喊:“不要跳,不要跳,有什么事情回家和媽媽講講,就都解決了。”
可這個早年患了肺氣腫的老人,盡管每說一句話都恨不得用盡全身的力氣,卻只能傳出一點嘶啞微弱的聲音。他擔心,“聲音不大,不知道女孩子聽見沒聽見”,于是就顫顫巍巍地舉起竹竿般細而蒼老的雙臂,不斷來回揮著,“不要跳,不要跳”。
老人擔憂的眼睛緊緊地盯著5樓。一個目擊者回憶起,當時現場有不少人都在樓下大聲喊著,想要勸慰那個“想不開的女孩子”。
一個穿著白色短袖T恤的小男孩一直大叫:“姐姐,你不要跳啊!”但當居委會的工作人員把灰色的喇叭遞到孩子面前時,他卻害羞地將臉藏進了媽媽懷里。
而80歲的金老太自打發現了這個女孩的跳樓意圖后,整個下午就從沒有放棄勸解。
已近百歲的周澤驊仍然在不停地向女孩來回揮手。他整整站了15分鐘,直到雙腿再也支撐不住。人們還記得,保姆將輪椅上的老人推回家去時,他仍舊努力地回過身來,沖著女孩的方向不斷地揮手。
整個社會正面臨跳“道德之樓”的問題,我們將要選擇的,是跳下去,還是拯救自己?
沈戩在152號樓現場拍攝的視頻,不但捕捉到了人群的哄笑和“跳啊”的聲音,也捕捉到了老人周澤驊顫巍巍搖動著的手臂。這段視頻在新浪微博上被轉發了兩萬多次,在優酷網上的點擊量則已過百萬。
有人看到這位93歲老人“身后盡是嬉笑的臉,等待別人鮮血換取瞬間刺激的看客”。也有一個北京女孩想起自己曾在公司大樓見到的跳樓場景:“(人們)在底下笑著等她跳,還有人起哄催促快跳。當女孩被救下后,散去的人群意猶未盡,罵聲一片極度失望。”
一切正如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萬俊人所說:“這絕不只是哪一個小社區獨有的問題”。同樣,也并非哪一個城市獨有的問題。
早在2003年5月9日的湖南省湘潭市,41歲的男子姜建民爬上一座五層建筑的樓頂,想要跳樓自殺。幾名消防官兵登上樓頂,試圖展開援救。
營救人員的勸解曾經對姜建民的情緒起到安撫作用,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樓下的圍觀者越積越多,已經接近2000名。就在營救進行的同時,樓下卻不斷地發出歡呼、起哄聲。有人吹著口哨,有人高喊“跳樓,跳樓!我腳都站麻了,再不跳我就走了。”
姜建民被喊聲激怒了,他撿起身邊的磚頭向樓下砸去。
三個多小時后,姜建民在一陣陣喊叫聲中向營救人員作了個揖,拱手致謝。然后背過身去,猛喝了一口白酒,縱身跳下,最終不治身亡。
而當他的身體重重地砸向地面時,圍觀的人群中傳出了一陣掌聲。
跳樓現場這樣刺耳的起哄聲幾乎從未斷絕,它曾出現在2007年的海口和成都,2009年的成都和上饒,2010年的鞍山,以及,2011年的上海。
在萬俊人看來,“很多人都以為別人的災難與己無關,甚至覺得看到他人災難是自己的幸運,但假如你就處在這災難之中又怎么辦呢?”
“社會現在非常危險,人們已經沒有羞恥感,沒有好惡觀了。”這位教授重重地嘆了口氣,“整個社會正面臨跳‘道德之樓’的問題,我們將要選擇的,是跳下去,還是拯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