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輕點擊鼠標,發布一點感想,分享幾張照片,抱怨幾句生活——這是很多美國年輕人上網的“必修課”,甚至成為難以戒掉的“強迫癥”。許多網民表示,除了習慣性地瀏覽社交網站,他們找不到上網的其他目標,有時會感到迷茫。
近日,曾擔任英國皇家學會研究機構主席的著名學者格林菲爾德發出警告,臉譜(Facebook)及推特(Twitter)等社交網站是“始作俑者”,創造出了虛榮的一代。這一代像孩子一樣自我迷戀并渴望得到回應,深陷“自戀怪圈”。
市場調研機構尼爾森2010年發布的報告顯示,美國互聯網用戶約有1/4的上網時間用于Facebook等社交網站,比2009年同期增長了43%。加拿大約克大學研究員索拉雅·麥蒂扎德的“自戀調查”則表明,男性通??堪l帖來賺取人氣,女性則通過上傳精心挑選的照片吸引眼球。這似乎在昭示社交網站的強大“魅力”:人們自愿且難以自拔地沉浸在虛擬的世界,在這個世界里,重要的是別人對你的看法,重要的是獲取源源不斷的點擊量。
對此,來自菲律賓的網友“羅布林”表示:“我用‘臉譜’的前幾個月特別上癮。但是后來我意識到,這太浪費時間了,我生命中有許多比每天更新狀態更重要的事情?!薄稌r代》周刊記者雷夫·格洛斯曼也承認自己曾把追隨明星微博放在高過一切的位置,對自己的生活反而缺乏興趣,甚至一度逃避現實工作。
社交網站使眾多網民“久病成疾”。研究顯示,面對面交流的缺乏會造成注意力降低、口語表達和理解能力變差。而仰賴他人來界定自己的存在則說明自戀與自卑兩種情緒的相互交織。另外,年輕人通過社交網站來反抗家長的管束,主動對他人優點進行“過濾”,也導致家庭關系漸趨冷淡。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網絡的飛速發展促使社交網站“改裝”了人們傳統的思維方式,迎合了人們的“自戀”情結。在乏味的生活、迷茫的心態和社會的壓力面前,很多人自投羅“網”,選擇逃避并透支青春,淪為社交網站的精神“奴隸”。
近來,美國眾多企業聯合抵制社交網站以防員工沉迷,許多網民也紛紛呼吁“戒癮”。因此,增加戶外活動顯得尤為重要。戶外活動可以使人們親近大自然,擺脫對高科技的過分依賴,正視現實生活。其實,虛榮一代的“認同危機”并非難以跨越,去享受室外陽光就是個不錯的選擇。(楊子巖 單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