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旺/制圖
閩南網7月16日訊 當歸牛肉湯、天麻燉豬腦、黨參燉雞湯……對注重養生的中國人來說,以藥入食早已不新鮮。不過,對于特殊人群的一些藥材禁忌,人們卻知之甚少。
上周,本網一則《孕婦飲“當歸湯”險流產》的新聞引發關注。記者連日走訪發現,從街邊小店到中高檔酒樓,都少不了類似“當歸湯”的藥膳菜品,當歸、薏米、黨參更是成為這些菜品里的常客。然而,根據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制定、公布的食藥兩用物質目錄,作為藥材的當歸、黨參卻不在食藥兩用之列。至于餐館是否應該明確標注每一種添加的藥材、是否應對特殊人群做特別提醒等,目前也沒有明文規定。
工商人員提醒,藥材畢竟屬于特殊食材,建議餐館通過菜單等方式加以明示,而對于孕婦等特殊人群有食用禁忌的藥材,餐館最好明顯標注。
——事件——
孕婦誤飲當歸湯險流產
日前,南安一孕婦在一家餐館就餐后出現出血癥狀,經醫生診斷,有流產征兆,及時診治后才有驚無險。而這場驚險的矛頭,最終指向她在餐館食用的一道加了“當歸”的高湯。由于點餐時黃女士未表明自己懷孕,餐館菜單上也未標明菜品含當歸,最終餐館賠償黃女士醫藥費800元并賠禮道歉。工商建議,對于孕婦等特殊群體不宜食用的食材、藥材,經營者應在菜單中加以明示(本報7月10日A5版曾作報道)。
記者從泉州市工商局12315指揮中心了解到,因誤食忌用藥材而引發消費者投訴,此前并未接到過。幾位從事調解工作多年的工商人員也稱,沒有碰到過類似事件。這場“驚險”實屬偶發,但仍然讓人覺得揪心,值得關注。
——調查——
以藥入食很常見當歸、薏米、黨參居榜首
泉州目前鮮見專做藥膳的餐館,但“以藥入食”卻很常見,平民飯館里的瓦罐湯和酒店、酒樓里的高湯、特色菜里,都能尋到中藥材的蹤影。
連日來,記者先后走訪7家不同消費層次的飯館、餐廳、酒樓,發現菜品里最常添加的是當歸、薏米、黨參、枸杞等。
“當歸牛肉湯補血,天麻燉豬腦可以補腦,還有黨參燉雞湯……”廣電路一家沙縣小吃的老板,指著墻上菜單介紹燉罐,稱只了解這些藥材的基本功效,具體的不太清楚。
位于泉州市區田安路的明記燉品世家主打特色燉品,餐廳背景墻上張貼了當歸、枸杞、黨參、川芎等十來種藥材的圖片和功效介紹。餐廳張經理說,夏天當歸等滋補燉品暫停了,目前只有黨參圓肉燉豬心和川芎天麻燉豬腦。至于功效,他笑稱“廚師比較專業,服務員多少懂一點”。
而在市區通港西街的潮福城大酒樓,也有幾款添加了藥材的特色菜品,如當歸鳳爪、薏米冬瓜湯等。當聽說“薏米也是藥材,孕婦不宜食用時”,酒樓廖經理表示驚訝,“畢竟專業知識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