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今天早上已經有60戶捐地了。”昨日中午,剛從征地現場回到村委會的南安市羅東鎮潭溪村黨支部書記黃友恭指著記在手機上的捐地名單,自豪而興奮地對記者說,“還有一半的地沒量,捐地的數量應該還會增加!”
征地工作仍在繼續,捐地的村民還有望增加。
截至記者發稿時,在今年的羅溪河道羅東段整治工程征遷工作中,已有埔心村、潭溪村兩村62戶村民將田地無償捐出來支持河道整治。此外,潭溪村還通過召開村民代表大會,決定主動將征地補償標準減半。
率先捐地者 對比今昔,捐地源自感動
村民為什么這么樂意捐地呢?捐地之風從埔心村刮起。
今年3月22日,埔心村63歲的黃土中得知村里要開始丈量土地,啟動羅溪河道整治工程埔心段征遷工作,其中涉及黃土中家的土地約1畝。黃土中爽快地對埔心村村委會主任黃炳章說,“我家不要征地補償款,全捐了!”
談及原因,全鎮第一個捐地的村民黃土中回憶起了一段歷史。他說,1973年六七月,村里發了洪水,堤岸被沖毀,他所在的第一生產隊田被淹了、房子倒了,全生產隊43戶有41戶需要搬到山上住。事后,村里組織修復防洪堤,每個生產隊各分一段。村民在正常生產之外,都要做義工修堤。“前后修了一年,非常辛苦。”黃土中說,“相比之下,現在修防洪堤,政府出資,還給村民征地補償,我很感動,所以決定把自家被征的1畝地全都捐了。”
捐地最多的是埔心村黃德意一家,共捐出3.8畝地。黃德意的母親、62歲的劉梅玉說,孩子在外工作,家里的地由自己一人耕作。以前下田耕作,都沒有路可走,得繞道鄰村?,F在河道整治,將配套建設道路,今后自己要耕作河道邊剩下的七八分地就方便多了,所以非常樂意捐地支持河道整治。
黃炳章說,按一畝地4.16萬元的征地標準,黃土中相當于捐了4萬多元,黃德意則捐了15.8萬元,而這兩家都是普通家庭,此舉非常難得。
羅東鎮表彰征地“零補償”村民,樹立先進典型。
全村齊出力 黨員帶動,補償標準減半,60戶捐地
在潭溪村,捐地之風更加濃烈,捐地村民已達60戶。
78歲的老黨員黃清水帶頭捐了自家被征的200多平方米土地。他說,村里前溪后山,道路很窄,容易堵車,而防洪堤建起來后,堤上增加了道路,交通就好多了,“這樣有益于村民的實事,我們肯定要支持!”所以,一聽說村里資金緊張,他就率先捐地了。目前,潭溪村捐地的村民中有4戶是黨員。
村民第1組組長黃再枝也帶頭捐了自家被征的150多平方米土地。在他的帶動下,該小組有6戶村民捐地,占被征地組員的一半。
“很感動,很感恩!”潭溪村村支書黃友恭說,自今年6月18日村里開始征地以來,在黨員帶動下,村民踴躍捐地。除了捐地,村民還主動把征地補償標準降低了。
黃友恭說,施工款上級補助,征地款鎮村自籌,“村里這幾年建設項目多,資金緊張,我們開了黨員大會和村民代表大會,大家同意將征地標準從一畝4.16萬元降到一畝2.08萬元,降了一半。”原來,近年來潭溪村先后籌資建設了潭溪橋、南溪橋和南溪路三大項目,極大方便了村民的出行。村兩委辦的實事,村民都看在眼里、記在心上,再加上幾年前“莫蘭蒂”臺風損毀堤岸、農田帶來的切膚之痛,大家非常支持防洪堤修建,于是便有了捐地、主動降低補償款的舉動。
風氣從哪來 為民辦實事,群眾就會看在眼里
為什么會有這么多村民捐地,一改“征遷難”現象?羅東鎮黨委書記戴江華說,興修水利,利國利民,“為群眾辦實事,群眾看在眼里,真心擁護和支持,從而形成強大的凝聚力。”羅溪河道羅東段整治工程將修復河道,建設休閑步道、堤防通道等,改善生態,實現“河暢、水清、岸綠、安全、生態”目標,讓村民田地免遭洪澇災害,又增加了休閑好去處。
據介紹,今年以來,羅東鎮圍繞市委強基促穩三年行動要求,探索開展“黨群連心行”黨建項目,組建“連心站+連心室+連心員”的三級黨員服務網絡,全鎮14個村建立了14個黨群連心站、71個黨群連心室,選出101位黨群連心員,在項目建設、脫貧攻堅、糾紛調解、移風易俗等方面發揮了連心橋梁和先鋒模范作用。比如,經過換屆選舉、加強村級組織班子建設,潭溪村帶領村民修建了兩橋一路,讓群眾切身感受到了村兩委的作為,村民得到了實惠,村風變得更和諧。
“感謝村民的義舉!”戴江華說,對于捐地的村民,鎮里還召開大會,表彰征地“零補償”村民,樹立先進典型,弘揚“支持項目建設 關注家鄉發展”的正能量,感染和帶動更多人。(記者 黃耿煌 陳靈 通訊員莊川林 黃清平 文/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珍稀 “訪客” 西黃鹡鸰現身 泉州鳥類家族2025-04-11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