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 眾
需要了解宏觀政治背景
李安的價值根基與美國受眾無法調和
由于對于“新技術”的矛盾觀感,許多影評人給了《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負評,也導致我的期待值開始被壓至零。然而實際上,看完還是蠻喜歡——喜歡的前提是要建立在對美國反恐戰爭和政局動蕩,民眾政治態度等宏觀大背景的長期關注,以及對李安的作品高度熟悉前提下,缺一不可。否則難洞察李安在電影中蘊含的用意,哪怕你是鐵桿安迷。
李安把拍片視為修行,態度積極。從儒道到佛教、印度教、基督教,雖然手擎著伯格曼對宗教質疑的大旗,但他更求答案,在這個基礎上的入世,敢于觸碰美國最核心的意識形態:軍隊、德州牛仔、反恐與個人自由。美國保守主義的核心,在本片化為對美國精神的懷疑,包括保守主義以及重商主義、新教倫理等復雜概念——李安力圖從更高維度來解讀美國遇到的新癥難題。
但我要遺憾地說,努力歸努力,他本質上是無力提供解答,也許是他的學識和世界認識不足以支撐一個答案,但李安最珍貴的一點在于,他永遠以人為本體去做解讀,對個體命運他還是能夠指出方向的。但對群體、階層,共同體,他是無能為力的,這個層面上的延續性,從《色戒》《斷背山》開始,也是表現愈來愈明顯。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罕見出土五件古代“蒸鍋”,其中一件大有玄2025-02-05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