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紅色沙漠》:存在的焦慮,都在那片紅色沙漠
片名最初被命名為《藍與綠》,取自影片中安娜有段話“墻應該是藍的,天花板是綠的,中性色才不會造成混亂”。而最終的片名,紅色熾熱,沙漠絕望,更加符合無望中掙扎的寓意。
影片開始,一連串被虛焦化處理的安東尼奧尼標志式的定格遠鏡頭,逐漸清晰的是晦暗的工廠和現代化的鋼筋水泥建筑,不遠處的煙囪使得整個畫面都彌漫在灰蒙的霧霾之中。
全片不時出現的刺耳的工業(yè)噪音,刺激著觀眾的聽覺神經,渲染了極其焦躁的氛圍,也更好地代入到安娜的情感。
而作為影史真正意義的第一部彩色片,安東尼奧尼不僅拍出了最好看的調色板更是把情感融入色彩之中。顏色出彩的地方,一個是環(huán)境背景色,另一個就是人物的著裝。
工廠中犬牙交錯的紅色管道、刺眼眩目的紅色鍋爐,抬頭只能望見的紅色鋼筋像網一樣罩著安娜,寓意在被異化的社會中有很多不可逾越邊框。
在六對夫妻外加克拉多交換調情宣泄時,狹小的內室是紅色的,這種刺目的紅不僅是隨時噴張的欲望,更是一種隨時逃離的壓抑。工業(yè)化生活的抑郁無法逃脫,而屋內擁擠的抑郁,最后引發(fā)他們打穿木屋,把木板扔進火堆取暖。
白色象征安娜心里的孤獨與絕望。白色本是圣潔,但最為圣潔的白色在影片里時隨時可見煙囪里的霧靄。
安東尼奧尼用其獨特的專業(yè)視角,創(chuàng)造性地挑選了白色煙霧進行畫面表達。濃重的煙霧幾乎彌漫于整個畫面,將人物擠到畫框的邊角。
影片最后鏡頭上移中出現的冒黃色氣體的煙囪,黃色本是暖色調,但在安東尼奧尼的色彩運用中傳達生命的病態(tài)。具體毒性的黃色對環(huán)境得破壞是看得見的,看不見的是對安娜這類敏感悲觀者心理的迫害。
安娜在影片開始和結束都以同樣的綠色大衣出現,綠色代表生機和希望,卻與她開始恐慌的神情形成落差,而最后的無望更是一種對生機的諷刺。解決問題的辦法,成了漠視自己的想法。
綠色在安娜與克多拉第一次深入交流時的草坪上。暗示他可能解決安娜的精神危機。
影片中的藍色運用主要有兩處,一是工業(yè)建筑的藍,再有就是安娜給兒子的故事中。無人的海灘,一望無際的藍,這種夢幻藍隨著傭人的打擾所中斷。
安東尼奧尼自己解釋,“視覺的東西總是跟主題關系緊密的。”安東尼奧尼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色彩作為表意符號 , 色彩不再是自然本色的簡單再現和還原。以“鏡頭譜寫詩歌韻腳”絕非安東尼奧尼的美學口號,在色彩的運用和布景建構能力上,比早先黑白作品情感更為飽滿。
本次致敬大師系列放映安東尼奧尼部分作品,本文介紹了他三部經典影片,希望更多喜歡安東尼奧尼的影迷一起交流。(本文作者:樂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