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患:自產自銷傷害市場
按照目前萬達院線的市場份額,談壟斷有些為時過早,然而由此暴露出來的,卻是近些年國內電影公司全產業鏈式擴張的隱患。
華誼和萬達,都已經實現了“制作-發行-放映”一條龍的全產業鏈布局,這也是國內影視公司發展的普遍模式。這樣做的優點顯而易見:有自己的內容生產團隊,可以制作電影;電影拍完后,發行、放映立即跟上。影院不愁沒片兒放,片方也不用到處找發行。國內那些數得上名的影視公司,比如中影、博納、星美、新影聯,要么已經實現了全產業鏈化,要么就在加快步伐布局。
華誼是國內較早涉足電影制作的公司,憑借馮小剛一年一部的賀歲片,華誼迅速成為國內制片公司的領頭羊之一。此外,華誼也開始組建自己的院線,然而根據今年華誼兄弟三季報,其影院數量只有17家,在國內各大院線中根本排不上號。
萬達最早靠地產起家,成立于2005年的萬達院線只是萬達商業地產中的一項業務。隨著國內電影市場快速發展,萬達逐步從產業鏈下游深入到上游。
如今,盡管兩家都已布局全產業鏈,但實力卻相差懸殊,僅就院線建設而言,華誼遠遠比不上萬達——萬達旗下影院已超過200家。
制片公司一旦同時擁有院線,帶來的問題可能就是:自己的片子瘋狂排片,同檔期競爭對手的片子則往死里壓。比如,萬達不待見《我不是潘金蓮》,而對自己出品的電影《勇士之門》,則給出了22%左右的最高排片,盡管該片票房和口碑都非常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