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段時間,他的姿態似乎是決絕的。2006年12月14日,賈樟柯的《三峽好人》和張藝謀的《滿城盡帶黃金甲》同一天上映,成為當年一場標志性的文化事件。在那之前,前者剛獲得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是公認的大師級作品,而后者則是“金閃閃”的商業奇觀。盡管也喊出了“崇拜黃金的年代誰來關心好人”等口號,但在對手鋪天蓋地的營銷攻勢之下,自詡清高的“藝術”還是一敗涂地——至少在票房上。
對這件事,賈樟柯其實很在乎。貼近現實的影片如果沒有被貼近的人所看到,那么其意義就失去了大半。此后的電影創作中,盡管保持了他獨特的鏡頭語言,例如小城背景,荒誕或超現實的元素,冷靜的現實呈現,但轉變卻在悄然發生。從《世界》到《山河故人》,他開始將一些商業元素引入片中,如時事的線索、外顯的情緒、“多愁善感”的配樂等,這一方面讓他的受眾更加廣泛,另一方面卻讓他開始飽受質疑。
“2010年,我創辦添翼計劃和語路計劃。2015年,我成立暖流文化公司。有很多人問我,你到底是商人還是電影人,你是不是變了?”面對這樣的質問,賈樟柯往往只能苦笑。唯有他自己知道,現實中的事比空想來得更復雜,藝術家同樣不能凌空蹈虛。這次參與創立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恐怕也有他自己的“私心”。
“一說藝術電影,都覺得跟商業要劃清界限,不求回報,其實并非如此。在電影良性發展的國家,藝術片的回報率是非常高的,觀眾也大有人在。”只是,如此低姿態的表達仍不能平息所有不滿。
有人憂心,跟商業產生瓜葛會削弱藝術電影的鋒芒,可他認為,藝術電影得到回報正是因為它的鋒利。還有人疑惑,藝術片導演轉戰商業,會不會后繼乏人,他卻引馬丁·斯科塞斯、北野武為援,證明游走藝術與商業間,用商業反哺藝術,才是常態。“我是因為做自己想做的事,才被他們說成了商人。”他頗有些無奈。
前段時間他放出了消息,自己的下一部電影是武俠片《在清朝》,緊接著又會接拍間諜片《雙雄會》,都是實在的類型片。而拍攝類型片的想法實際出自他的早年,因為“有些現實感更適宜用類型語言去呈現”。“一些特別優秀的類型電影,如李安的《臥虎藏龍》就堪稱藝術。兩者之間沒有截然分明的界限。”他頓了頓,很認真地說,“藝術也是需要觀眾,需要人間煙火的。”(記者 魯博林 于杰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