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誼影業CEO葉寧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品質好,最好還要有特色。“電影是一種表達,一定要有強烈的個人風格,沒有突出的類型語言的作品,在市場上很難出頭。”《長江圖》的導演楊超也非常贊同這一觀點:“很多新導演在最初的創作中有模式化、工業化的傾向,那些東西很難引起大家的注意。小眾不是永遠小眾,越是獨特的東西越有價值,很多東西因為稀缺才珍貴。”
資本,亦是所有電影人都繞不開的話題。對于青年導演,資本的力量顯得更強大、更具誘惑性;但欠缺經驗的他們,也更容易被這股力量反噬自身。
一些投資人并不了解電影藝術的創作規律,只想盡快變現,對創作的過程也可能有諸多掣肘。對此,電影《誰的青春不迷茫》的導演姚婷婷的辦法是,跟投資方接觸的時候,先不跟他們聊項目,“我會聊人生觀、價值觀、電影觀,‘三觀’一致了再談合作。”
而在博納影業CEO于冬看來,年輕導演獲得投資太順利,不見得是好事,“不要輕易被資本‘包養’,‘包養’之后意味著被管起來了,失去了整片森林。”
《李米的猜想》《烈日灼心》的導演曹保平也表示,在今天,找到投資比較容易,即使不走商業片路線,籌集資金也不是什么大問題。“新導演要拍真正能讓自己動心的作品。”曹保平說,耐得住寂寞,是一個新導演成長為成熟導演和大導演的必由之路。
香港資深電影人吳思遠,曾見證了香港電影從黃金時代走向低迷,對于中國電影市場的現狀也始終密切關注。“中國電影要防止虛胖”,作為過來人,他提醒說,資本來得快,走得也快,“中國電影最大的資本不是錢,而是人。中國有最大的觀眾人數,這才是所有電影人的本錢。”
除了支招,還有實打實的援助——“2016最佳青年導演電影項目獎”就是電影節的重頭戲之一。近300個電影項目,經過初評,有15個進入終選環節,涵蓋了劇情片、科幻片、歌舞片等多種電影類型。創作者中,最年輕的還在讀大學四年級。最終,《長風鎮》《家譜》等5個項目脫穎而出,分別獲得了一筆前期孵化資金。
對于年輕的獲獎者們而言,這樣的支持,不僅是經濟上,更是精神上的。“我開始從事電影創作以來一直特別孤單,感覺看不到希望。這次獲獎是我第一次在導演方面獲得肯定,我會踏實走下去,不負大家的期望。”
《鮮美》導演穆肅的話,說出了很多青年電影人的心聲。
成長路上多荊棘,但這群年輕人會用自己的熱情和勇氣,將今日的荊棘編織成明日的花冠。(周飛亞)原標題:“青年強,則中國電影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