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院長談“故宮”哽咽,2016年爆款紀錄片拍電影
《我在故宮修文物》劇集版于2016年1月在央視首播,該片真實記錄了珍貴文物的修復過程,展現這些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技藝與傳承人的日常工作和生活狀態,展示了故宮文物的原始面貌和文物修復的高超技術,記錄“文物醫生”和他們的“文物復活術”。播出之后,在B站獲得了極高的人氣,點擊量近200萬,超過6萬條彈幕,豆瓣評分高達9.4分,超過同為爆款紀錄片的《舌尖上的中國》和熱播劇《瑯琊榜》,成為年度最具影響力的紀錄片。
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表示,《我在故宮修文物》劇集版的成功,是故宮博物院所蘊藏的“工匠精神”受到了公眾的關注并引發了共鳴與思考。他在現場舉例說,曾經一位故宮的文物修復師,每天刷一兩道漆,花費七個月時間修復一件漆器。匠人之所以稱之為“匠”,是因為他們擁有了某種嫻熟的技能,這個技能可以通過時間的累積“熟能生巧”,蘊藏在技能背后的,還有更深層次的精神內涵。這種“工匠精神”其實是故宮精神的一部分,是一代代“故宮人”積累和傳承下來的,講到故宮往事時,單院長一度哽咽。
蕭寒導演表示,此次電影版的發布,一方面是為了回應粉絲的期待,另一方面是希望用自己的努力能讓紀錄片作為一個真正的電影類型走進中國的電影市場,讓觀眾有更多的選擇,希望大家能夠再度關注漸漸被忽視的工匠精神。對于博物館來說,在這些技術層面的“手藝”之上的,實際上是對文物,對中華民族文化瑰寶的“敬畏”。導演還在現場提及,電影在表達手法上與劇集版的不同是,電影中消去了旁白音,用鏡頭語言表達修復師們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