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期活動關注難民和社會離散
第四屆德國電影節的同期活動,除了尤利阿納·羅倫茨將參與的大師班對話“法斯賓德:我是我的電影”,還有“對話’流離’”、對話加侖伯格,論壇:德國電影的前景和未來這樣的重頭戲。
電影節期間,將在北京、成都舉辦難民題材影片《春去秋來》觀影會。放映結束后,導演丹尼爾·凱特森、《流星街》的導演艾琳·菲舍爾以及中方嘉賓將就難民題材影片以及新的離散如何影響了我們的社會這一問題展開討論。
2015年同樣是歐洲難民政治的一個轉折點:默克爾倡導的自由主義難民政策為許多尋求庇護者開辟了一條他們企盼已久的通往未來和平生活的坦途。而與此同時,難民在歐洲社會卻遭到了一部分人的歧視甚至抵制。這些在種族、宗教或社會意義上失去家園的人,構成了當今的“流離者”社群。這可能是漂泊的敘利亞難民的命運,也可能是漂泊在北京的農民工的境遇——我們該如何對待這些背井離鄉的流民,如何才能使他們更好地融入當下社會?
討論將在北京的歌德學院舉辦,中央戲劇學院電影電視系教授徐楓將參與討論;成都的舉辦地點是成都明堂文化創意中心(NuSpace)。
在成都的“對話佛羅瑞·加侖伯格”中,本屆電影節榮譽主席、奧斯卡獎獲得者加侖伯格將為我們詳細講述他在中國的見聞、離開中國后的工作以及新片素材的來龍去脈。此外,在深圳將舉辦論壇:德國電影的前景和未來,加侖伯格,丹尼爾·凱特森,特麗薩·馮·埃爾茲將共同討論“德國電影到底該如何與時俱進”,怎樣才能讓中國觀眾感受到德國電影的豐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