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電影市場的發展和變化,電影創作者體會最深。去年10月,導演賈樟柯制作的電影《山河故人》,最終獲得3200多萬元的國內票房,與他2006年的影片票房相比,這個數字是當時的10倍。“數字對我來說意味著觀眾的選擇。”賈樟柯說,“我發現觀眾的藝術視野、鑒賞能力和中國電影市場一樣處在提升的階段。反過來說,正因為觀眾能夠欣賞到全世界的優秀影片,所以他們對中國電影的質量提升有更迫切的期待。”
事實上,近年來中國電影市場的容積率越來越高。據不完全統計,2015年進入全國城市主流院線放映的國產影片達368部,而今年將有望突破400部。業內人士認為,日益擴大的電影市場為創作提供了巨大空間,也為觀眾的成長、市場的細分提供了機會。尤其是過去十幾年培育起來的觀眾已經趨于成熟,他們有較高的觀影黏度,對電影質量的期待也越來越高,這都為中國電影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
理性對待資本,學會在共贏中堅守質量
過去幾年,資本是人們提起中國電影行業時的熱詞。從2003年中國電影產業化改革開始,電影行業對社會資本逐漸放開,資本在行業中的活躍度越來越高。如今,中國電影人到處“化緣”卻處處碰壁的境況已經大為改善。
“我們今天能夠聚焦電影質量,得益于這些年來電影行業的進步,尤其在資本充裕、市場活躍的情況下,我們再來談論電影,心態已經與多年前不一樣。”華誼兄弟傳媒副董事長王中磊說,“可以說正是在資本的幫助下,我們才具有了聚焦電影質量的前提,否則中國的電影行業還停滯于如何生存下去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