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容 王洲
“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街),矛盾不上交”。
這是每位司法調解員在工作中努力想實現的調解目標。
目前,新羅區共建立人民調解委員會396個,調解人員總數達2620人。新形勢下,該區積極探索人民調解專業化、職業化、社會化路子,通過堅持“三突出”、強化“三注重”,深入推行“金牌”人民調解體系,充分發揮人民調解“第一道防線”作用,有力推動和諧新羅建設。
近年來,該區先后涌現出陳柏潮、簡尚玉、陳如金等3位“全國人民調解能手”(全國模范司法所長),溫德海、周毅等6位“省人民調解能手(調解員)”。區交通事故調委會和適中司法所榮獲“全國模范人民調解委員會(全國先進司法所)”榮譽稱號;曹溪街道、東城街道等20個調委會榮獲“省人民調解先進集體”等榮譽。
強化專業調解,健全“金牌”調解體系服務經濟發展平臺
新羅區司法局局長楊曉暉告訴記者,按照“橫到邊、縱到底”的原則,新羅區充分調動社會資源,構建了以“區、鎮(街)、村(居)”三級調委會為主陣地,專業性、行業性調委會、訴調對接中心、“名師”調解工作室為分戰場的調解網絡。
據了解,目前新羅區已建立專業、行業性調委會共21個,包括土地、交通事故、醫患、環境保護等,基本涵蓋政府重點職能部門。該區注重強化專業調解,不斷健全“金牌”調解體系服務經濟發展平臺。
“人無我有”,省內首創“交通事故調解委員會”。2008年7月,為緩解交通事故矛盾糾紛多發態勢,該區由區委政法委牽頭,新羅分局交巡警大隊(原交警支隊直屬大隊)與司法局共同成立“新羅區交通事故人民調解委員會”,率先走出了一條“行政、司法、民眾三贏”的交通事故調解新路子。
多年來,該區從引入司法力量建立“交通事故人民調解委員會”到建成由交通審判庭、保險理賠服務站、司法鑒定所、法律援助工作站等子機構組成的“交通事故多元化調解中心”,設身處地為群眾解決難題,不斷提升調解服務水平。通過就地立案、就地調解、就地送達、就地履行,實現交通事故行政調解、司法調解、人民調解的有效對接。近八年來,新羅區“交通事故多元化調解中心”共受理調解案件18123起,涉案金額達51095.29萬元,涉案人數41332人;成功調解17167起,調解成功率達95%。
“人有我優”,延伸專業調解領域全方位服務中心城市經濟發展。面對當前社會矛盾糾紛呈現多樣性、群體性、綜合性的發展趨勢,該區由政法委牽頭各部門積極探索拓寬解決矛盾糾紛渠道。
成立醫患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2009年11月,為健全預防和處置醫患糾紛長效機制,區綜治辦、司法局等部門共同設立醫患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負責調解本區各醫療單位在診斷、治療過程中與患者及其家屬發生的各類糾紛。自成立以來,醫患糾紛調委會共受理調解案件489起,調解成功430起,成功率達88%。從源頭上減少醫患糾紛,最大限度地維護醫患雙方的合法權益。
2013年11月,新羅區又由人社局、司法局共同成立勞動人事爭議人民調解委員會,改變了原先勞動人事爭議案件“一裁(仲裁)兩審(一、二審)”的處理模式,增加了人民調解這一訴求渠道。勞動人事爭議案件當事人可以向人民調解組織申請調解,人民調解組織也可以主動介入調解。自成立以來,共受理調解案件406起,調解成功391起,成功率達96.3%。大幅提高了欠薪、工傷、勞動合同等糾紛的調解效率。
針對物業糾紛多發、征地拆遷難等問題,2016年,新羅區先后組建了區物業糾紛調解超市和征地拆遷矛盾糾紛調解超市。該區從住建局、物管站、司法局等單位抽調專業人士組建“超市”專兼職調解隊伍,并聯合環保、電力、水務等10余個部門成立物業糾紛調解聯動機制。為解決征地拆遷矛盾糾紛,該區又從土地、住建、征收中心、司法局等單位抽調專業人士組建征地拆遷矛盾糾紛調解超市。這兩個超市的成立有效地解決了城市管理中比較突顯的矛盾糾紛,化解了大量的信訪問題,維護了百姓的權益和社會的安定穩定。
“人優我特”,多元化拓展調解服務方式。為方便群眾,中城街道北門社區調委會開通“2811811”調解服務熱線,抽調專業法律服務人員24小時輪流在崗服務,能當場解答的,當場解答,需提供服務的,即時分流到各法律服務機構,做到事事有著落,件件有回音。交通事故調委會則建立了以“交流、合作、協商”為宗旨的“一對多”QQ網絡調解室,使身處不同地點的各方當事人能夠通過網絡迅速了解、參與咨詢調解,有效節約了雙方當事人及調解員的時間和精力,變“線對線”解答為“鍵對鍵”服務,使群眾享受到“指尖上”的法律調解服務,實現交通事故調解工作網絡化和高效化。
強化訴前調解,健全“金牌”調解體系服務平安建設平臺
“除法律規定不能調解的案件,其他類型的案件,不論標的大小,都可以通過調解方式解決。”新羅區司法局副局長廖清華告訴記者,該區于2009年6月在全國法院率先創立了“調解超市”,先后引進退休法官、原村支部書記、律師、人民陪審員參與調解,成立了以“省服務志愿者”、“市十佳調解員”郭秀生為主的調解團隊,實現了多元調解與訴訟立案的有機銜接。目前,法院“調解超市”已經成為大調解體系、群眾工作等領域的亮點品牌。
立體調解的指揮部。作為全區矛盾糾紛調處的指揮、協調機構,新羅區統一調度三級五方調解組織(三級調解組織是指區、鎮(街)、村(居))的調解組織,統籌各類人員開展矛盾糾紛化解工作。目前共有特邀調解員89名,其中金牌調解員3名、律師調解員50名、人大代表調解員7名、政協委員調解員6名等,取得良好的調解成效和社會效果。
定分止爭的主陣地。法院“調解超市”成立至今,該區訴前調解成功7336件。“金牌調解員”郭秀生,在2015年就調解各類糾紛達925件,相當于法院3個法官一年的審結案件量,調解成功率達100%。且經法院“調解超市”調處的案件,無一因處置不當而引發社會矛盾激化、群眾上訪及其他事故,極大地減輕了法院強制執行的工作壓力。
柔性司法的試驗田。在2013年中央國家機關工委統戰(群工)部與《紫光閣》雜志社組織的全國性“群眾工作典型案例”征集評選活動中,新羅區法院“調解超市”被評為“群眾工作典型案例”,成為福建省唯一獲此殊榮的工作品牌。該區推行“剛柔并濟”司法工作模式,即以創建“立體執行威懾網”、兌現合法權益體現“剛”,以創建“調解超市”、促進“握手言和”體現“柔”,更好地增進了社會和諧。
強化“名師”調解,健全“金牌”調解體系服務維穩促和平臺
“讓‘名師’坐陣聯手,更見調解實效。”楊曉暉說:“新羅區創立了全省首家‘新羅區金牌調解員法律服務中心’,以個人命名的‘陳柏潮調解工作室’,以及以全國模范司法所所長陳如金為主的征拆糾紛調解團隊,實現了強強聯手,把一些民間糾紛解決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
為取得更好的調解實效,新羅區依托東城街道人民調解委員會,成立了“金牌調解員法律服務中心”與“陳柏潮調解工作室”這兩項創新品牌,三塊牌子,一套人馬。從人民法院和全區各村(居)基層調委會、法律服務所中選聘了一批懂法律、有專長、熱心人民調解工作的社會志愿人員擔任兼職調解員,加以專項業務培訓,打造了一支以“金牌調解員”陳柏潮、郭秀生、章連生為首的精通法律、調解能力強、業務過硬、作風正派的專業調解隊伍,免費咨詢、免費調解、免費服務,面向全區重大、特大、疑難和復雜案件提供專業人民調解平臺。
金牌調解員陳柏潮在山場調解糾紛
金牌調解員法律服務中心與陳柏潮調解工作室自2014年4月成立以來,共調解各類矛盾糾紛845起,其中調處了“12·16”阿古餐廳燃爆事件、江山銅石本村3名青年意外溺亡引發死亡賠償糾紛等一批重大、復雜、疑難糾紛196起,接受群眾電話咨詢和來訪600多人次,提供法律援助案件36起。
全國人民調解能手、金牌調解員陳柏潮從事調解18年來,參與的調解事件3000多件,重大矛盾糾紛1000多件,涉及金額超過5000萬元。經手的調解案件,沒有一起上訪上訴,沒有一件引發新的糾紛,調解成功率達99.8%以上。他公開、公平、公正的調解得到人民群眾的一致肯定,被群眾親切地稱為“金牌和事佬”、“可信賴的潮哥”。其自創的心理緩和法、先易后難法、趁熱打鐵法、巧借東風法等“人民調解十法”經驗,在全市司法隊伍中得以傳授推廣。
全國模范司法所所長陳如金深入居民家了解案情。
陳如金從事調解20多年來,共受理調解案件3365件,成功調解3356件,調解成功率達99.73%,防止民轉刑案件42起93人,防止矛盾激化176起978人,防止非正常死亡24起51人,防止群體性上訪158件2312人,挽回經濟損失8685多萬元。實現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街,矛盾不上交”的調解目標。
西陂街道作為龍巖中心城市建設的“主戰場”,涉遷戶數眾多,一些眾產、析產糾紛影響拆遷進度。面對繁重復雜的征地拆遷安置工作,以陳如金為主的征拆糾紛調解團隊主動作為,積極探索人民調解新模式,形成“調解工作一線法”,即:“人員在一線深入,糾紛在一線掌握,矛盾在一線化解,重點在一線突破,問題在一線落實”。近三年來,在陳如金的帶領下,征拆糾紛調解團隊共調解征拆糾紛513件,調解成功率達100%,促進和諧拆遷,有力保障了各項市政重點工程的順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