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古巴革命領袖菲德爾·卡斯特羅去世已有數天,但引發的反響遠未停息。作為最后一位去世的20世紀革命年代創業領袖,卡斯特羅的生前身后事讓人感到歷史的厚重,他豐富的人生經歷也招致世界范圍內對他的不同評價甚至爭議。然而,即便有西方媒體譏諷他像是另一個時代的威權遺物,也不得不承認他打造了自己的傳奇,是世人一眼即可認出的世界級人物,而他給古巴打下的深刻烙印更是難以忽視。如今,沒有了他,沒有了他的魅力,未來的古巴會怎樣發展?連日來,《環球時報》記者采訪當地民眾以及長居古巴的中國人,聽他們講述卡斯特羅去世后這些天古巴發生的事,以及他們對未來的思考。(圖為11月28日古巴巴亞莫市的孩子們向領袖告別)
1、那一夜,“倫巴樂聲戛然而止”
“朋友打電話告訴我卡斯特羅去世的消息,我當時心里咯噔一下。”在古巴一家中資機構任職的張先生回憶起11月25日晚的情況說,“有點突然,擔心往后的形勢,畢竟還要在古巴做項目,怕發生什么變化。”
張先生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當天晚上古巴國內看起來沒什么動作,但第二天起,國家機關和軍事單位降半旗致哀,民眾自發聚集在革命廣場,送卡斯特羅最后一程。“我也去了,人特別多,全是車,已經戒嚴了,還有警察看守”,他說,“民眾手持鮮花,井然有序地排隊哀悼,大家表情莊嚴肅穆。”
11月29日,《環球時報》特派記者從哈瓦那機場趕往革命廣場,一路上看到建筑物上懸掛著巨幅古巴國旗,一些居民在房屋上張貼卡斯特羅的畫像,沿途的政府機關、學校及酒店都降半旗。
“對于菲德爾·卡斯特羅的去世,古巴人內心其實是早有準備的。”長年在古巴工作、生活的電影導演鄭大為對《環球時報》記者說,“我們其實一直都很關心菲德爾的身體,也知道他年事已高,隨時有離去的可能。只是大家總認為,他的身體還可以再撐幾年。就在今年9月,菲德爾會見了李克強總理,甚至一周前還見了越南領導人。所以上周五晚上他去世的消息一出來,我們還是感到猝不及防,難以接受。”
那晚消息傳出時,很多人已經入睡,沒有在第一時間就知曉。但第二天醒來,報攤上《格拉瑪報》不再是彩版,肅穆的黑色取代了奪目的紅色。《環球時報》記者留意到,似乎每個古巴人都想收藏這份報紙。
“倫巴的樂聲戛然而止。”在古巴度假的墨西哥游客卡門·岡薩雷斯意外參與了歷史,他對《環球時報》記者形容說,平日里哈瓦那是舞蹈、歌聲和酒精的海洋,大街小巷隨處可見熱情的婦女穿著花裙子跳倫巴或薩爾薩。但在卡斯特羅去世后,“整個城市寂靜了,街頭不再有歌舞,小酒館不再提供朗姆酒,人們的臉上也少了笑容。”
哈瓦那退休教師伊莎貝爾也向《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哈瓦那沉寂了,人們自發關掉音樂,說話也輕聲輕語,怕是打擾到什么。不管是什么樣的人,都沉默了。那是一種濃郁、無法穿透的寂靜,一種滿懷尊重的寂靜。也許并不是所有人都贊同這位領袖,但現在一切偏好和異議都顯得微不足道。
也有小插曲。9天哀悼期,禁止喝酒賣酒,但有商家“頂風作案”,被“永遠吊銷執照”。“古巴人法律觀念很強,他們說這時候賣酒是對卡斯特羅不敬,是徹頭徹尾的傻瓜”,張先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