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亂60余載仍不停止
緬甸擁有超過100個民族,自1948年擺脫英國殖民統治獲得獨立后,多民族的特性使緬甸陷入了長期內戰。
2011年3月,吳登盛政府上臺后,與各少數民族武裝進行了民族和解談判。
去年10月15日,吳登盛政府與8支民地武裝簽署了停火協議,占官方認可的15支民族武裝的一半。彼時,多支組織因未參與簽約等原因而拒絕簽字,包括本月20日組成聯合軍的四支民地武。
緬甸新政府全國民主聯盟(民盟)今年上臺后,也將民族和解列為主抓大事。今年8月至9月間,緬甸舉行了首次21世紀彬龍會議即和平大會。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也應邀出席此次會議。而距離彬龍大會結束僅兩個多月,緬北爆發了此次沖突。
新華社分析稱,雖然各方都不反對和平進程,但目前緬甸政府軍與民地武的主要分歧在于,軍方要求果敢等多支民族武裝在放下武器的前提下才能獲準參與和平進程,而一些民族武裝則表示無法接受這一“底線”。這種對立導致在彬龍會議后一些民族武裝與軍方在多地再次發生沖突。
就在上月,一些民族武裝在若開邦針對政府軍發起一系列攻擊行動,至今若開邦仍有大約一半地區處于軍事封鎖狀態。
去年果敢戰役期間,彭家聲在接受澎湃新聞采訪時,表達了對緬甸政府實行“大緬主義”的不滿,希望能夠“光復果敢““重建家園”。“只有戰爭才能制止戰爭,只有戰爭才能消除壓迫和掠奪。”彭家聲當時指出。
事實上,緬甸處于戰亂中已經超過60余年。
緬甸著名歷史學家丹敏吳(Thant Myint-U)近日在其個人“臉書”上發表言論稱,緬甸自1941年11月后,除1946年可能沒有打仗外,一直處于戰爭狀態。
美國《外交政策》分析認為,解決緬甸60余年民族沖突的關鍵是實行聯邦制,而這一計劃的最大障礙之一在于軍隊本身,軍方擔心聯邦制將削弱軍隊的力量。
有中國香港媒體認為,在昂山素季領導下的緬甸,邊境沖突一天不止,國家一日難以有效推進民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