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北部地區近日發生的大規模武裝沖突已持續多日。
11月20日,緬甸境內勐古、棒賽、105碼、木姐縣等多地爆發武裝沖突,四支民族地方武裝組成的聯合部隊,對緬甸政府軍多處駐點展開攻擊。
當天,中國外交部、國防部和中國駐緬甸大使館分別發表聲明,呼吁緬甸沖突各方保持克制、停火。22日,中國駐緬大使館再次呼吁緬北沖突各方立即停火,共同推動和平進程。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耿爽22日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中方已通過外交渠道向緬方提出交涉。我們強烈希望沖突雙方保持克制,立即停止有關軍事行動,避免局勢升級,采取切實有效措施盡快恢復邊境安寧,并防止出現損害中方主權和邊民生命財產安全的事情。中方也愿繼續根據緬方意愿,為推動緬國內和平進程發揮建設性作用。
緬北民地武希望身份認可
此次武裝沖突是由緬北四支并未參與政府全面停火協議的少數民族組織發起,分別為:克欽獨立軍(KIA)、果敢同盟軍(MNDAA)、德昂民族解放軍(TNLA)和若開軍(AA)。
緬甸果敢特區(現稱自治區)前主席、果敢同盟軍領導者彭家聲21日在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采訪時表示,“希望此次聯合作戰為緬甸民族(地方)武裝共同對敵做出一個榜樣,對我們聯合作戰做出一個模范,實現聯合作戰的最大效果。”
新華社21日援引德昂武裝組織秘書長達蓬覺消息稱,民族武裝再次行動的目的有“展示存在”之意,展示他們從深山老林到邊境地區的行動能力。
緬甸政府20日晚間發布通告表示,沖突已導致1名士兵、3名警官、1名支持政府的民兵和3名平民死亡,另有29人受傷。
據《環球時報》英文版21日報道,當天上午一枚流彈擊中中國云南畹町國稅局辦公室走道,沒有造成人員傷亡。
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所亞太社會文化研究室主任、東南亞研究中心主任許利平向澎湃新聞表示,聯合軍的目的是通過攻擊政府軍展示其實力,迫使緬甸政府承認其民族地方武裝在談判桌上的身份;政府軍的目的則在于以剿促和。
新華社評論稱,這是自去年2月果敢戰事以來,緬北多支民族武裝首次大規模聯合行動,構成緬北局勢新的嚴重態勢。
受戰事影響,大量緬甸邊民涌入中國云南境內避難。中國外交部和中國駐緬使館發布聲明表示,出于人道主義考慮,中國地方政府暫時收容了他們,并將受傷者送往中方醫院救治。據耿爽22日介紹,目前,約3000名緬甸邊境民眾為躲避戰亂進入中國境內,希望戰火平息、局勢緩和后,緬甸民眾能盡早重返家園。
中緬兩國邊境線長達2200多公里,中國是緬甸第一大貿易伙伴,也是緬甸最大外資來源國,由于復雜的歷史原因,緬北大規模沖突常常會受到中國方面的緊密關注。
2015年年初,緬甸果敢發生大規模武裝沖突,戰火燃及云南,流彈數次進入中國境內,大量邊民涌入中國。
據新華社此前報道,時任云南省委書記李紀恒曾在去年兩會期間答記者問時透露,緬甸果敢沖突以來,已有6萬多人次緬甸邊民為躲避戰事通過云南省臨滄市邊境進入中國。本著人道主義精神,臨滄市入境緬籍邊民臨時安置點累計安置了1.4萬人次,提供飲水醫療等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