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影片《黑面》榮獲美國南卡洛萊州文化遺產電影節最佳學生短片。值得一提的是,該部影片可以說是百分之百產自晉江:不僅導演、編劇都是咱厝95后大學生,講述的是晉江愛國華僑的故事,拍攝取景也皆在晉江,戲中還充滿了高甲戲、五祖拳、閩南語等元素……昨日,本報記者獨家專訪影片導演兼編劇傅博,一起走進拍攝背后的故事,還有這位“少年家”對家鄉的一片深情。
從2800部作品中脫穎而出
靈感來源高甲戲
“完全在意料之外,因為同期競爭的其他三部影片實力都挺強,優勢也比較明顯。”傅博坦言,一開始投遞《黑面》完全是抱著試一試的心態,“當時光是在網站看到的全球投遞作品就有2800多部。”沒想到三個月前,傅博收到了入圍郵件。隨后,《黑面》再一次從80部入圍作品中脫穎而出,獲得珍貴的四個提名名額之一,接著便是獲獎的喜訊。
《黑面》由全國紅色旅游工作協調小組辦公室、啟泰文化發展集團出品,晉江市紫帽鎮人民政府、紫星村委會聯合出品。傅博透露,其實籌拍前初定的拍攝地并非晉江。但一直以來,傅博對家鄉的歷史和傳統有著濃厚的興趣和感情,且在拍攝上一部作品《年兜》時,長期與晉江高甲戲劇團接觸,他萌生了拍一部關于高甲戲的影片的想法。經過多方努力,影片拍攝地順利落戶晉江。
為此,傅博特地邀請初中好友、目前就讀于泉州師范學院的黃子午共同創作劇本。《黑面》講述了華裔王柒歸家認祖找尋祖輩往事,卻意外挖掘出民國末年祖父與當年傳奇武生莊啟明的故事。影片中兩位先輩從肝膽相照的友情故事到舍生忘死的愛國情懷,由小見大,引人深思。
談及創作的靈感,傅博感慨道,“在那個特殊年代,除了有記載的英雄烈士外,其實還有很多舍小家為大家的無名勇士。或許我們都不知道他們的姓名、身份,他們的故事會隨著年代的動蕩而消失,但這些沉積的往事還是值得宣傳,值得歌頌。”為了呈現出最好的作品,劇本前后修改了十多次。高甲戲作為故事線索貫穿整部影片,“黑面”是高甲戲的一種臉譜,故本片取名“黑面”,傅博還特地邀請晉江市高甲柯派表演藝術中心在片中登場表演。
經過近一個月的前期籌備,4月9日《黑面》正式在晉江開拍,主要取景紫帽紫星村、金井塘東村及永和三地,前后共拍攝三天時間。拍攝過程中,不可避免出現了一些困難。最令傅博印象深刻的,當屬在永和戲臺拍攝的那場戲。劇組才拍了一半,就有當地戲班要開演,“當時要拍攝的畫面可以說是影片最核心部分。”傅博一行人不得已只得咬牙快馬加鞭拍攝。然而,就是在眾目睽睽之下,拍攝出來的效果依舊令人驚艷。
做講故事的人
拍感動人的故事
出生于1995年的傅博,從小受父親熏陶,熱愛攝影與攝像,目前就讀于北京電影學院攝影專業三年級。二十歲出頭的他,舉辦過個人公益攝影展,照片中都是記錄晉江城市變遷的閩南古建筑。2012年,由他拍攝的一組老車夫照片,與“火鼎公婆”、石敢當、高甲戲、古鎮的老商鋪等攝影作品命名為《城殤》,獲得2012年福建新聞獎新聞攝影類二等獎。
2015年,他導演的首部劇情短片《玉蘭菩提》在美國德克薩斯州國際短片電影節上獲得最佳學生愛情類劇情短片和最佳處女作作品導演獎。還有記錄咱厝過年習俗的紀錄片《年兜》,將閩南各種過年習俗濃縮于3分鐘短片中,向大家呈現了一道獨具閩南風味的“年兜”盛宴。《年兜》入圍了米蘭國際短片電影節,并獲評央視最佳人氣作品。
從攝影到攝像,從平面到影像,傅博的作品都離不開生長的家鄉。他的作品扎根于晉江,充滿著濃烈的閩南元素。傅博說,這一切或許源自童年的記憶,“我認為童年對一個人的影響特別深刻。記得在我小的時候,看到的都是古大厝、紅磚瓦、有著成群白鷺的大海這些美好有意義的景象。”此外,傅博發現,如今國內影視劇主流文化皆來自北方,閩南文化少之又少,看到這一切,他想要表達的欲望愈加強烈。“文字表達不了我想要表達的東西,我想通過一個介質去講故事,去記錄,去感動人,去改變現實。”
對傅博來說,他的電影理想是“做講故事的人,拍感動人的故事”。自踏上這條路,在他心里就深埋著這樣一個愿望——拍一部有關閩南的長影片,“從短片到長片,我正在一點一滴慢慢累積,這個心愿或許在十年內會實現,或許就在三四年內。”(記者 李詩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