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名師溫陵傳
“古琴在泉州的歷史悠久,可惜很多泉州人對這段歷史并不了解。”泉州六藝學堂負責人黃羅及介紹,為了讓更多人了解古琴以及古琴和泉州的淵源,他們不定期舉辦古琴雅集,將古琴與洞簫、詩經、南音等各種傳統文化元素結合,吸引了古琴愛好者前來學習。此前,在他的邀請下,原今虞琴社社長戴樹紅老師曾到泉指導交流。
“泉州是歷史文化名城,在其輝煌的歷史長河中,有一段短暫但又非常精彩的古琴演奏活動繁盛時期。”曾家陽說,提起泉州的古琴史,都繞不開近代泉州最著名的兩位琴師黃漁仙女士和周子秀先生。
黃漁仙生于1886年,卒于1982年,婚后從夫姓黎,常署名黎黃漁仙,是泉州近代著名的才女。黃漁仙師從泉州著名古琴家周振高習琴,13歲又拜畫家丁應夢等人為師。1904年,她遠嫁湖南,24歲時丈夫病故。不久她移居湖南長沙,先后在湖南漢壽、湖北宜都兩縣當小學教師,教授古琴與圖畫。1920年黃漁仙參加了上海晨風廬琴會,演奏了《普庵咒》《平沙落雁》和《醉漁唱晚》三首名曲,技驚四座。在此后的10多年中,她也參加了上海、蘇州的好幾場琴會,常彈《平沙落雁》和《醉漁唱晚》。當時,黃漁仙已被稱為“南派古琴名師”。后來,黃漁仙女士回到泉州黃氏老家,她愛泉州,晚年自號“溫陵老人”。曾家陽當年就曾在泉州親耳聆聽過黃漁仙撫琴,“應該是1981年元宵節期間,第一屆泉州國際南音大會唱的歡送宴會在中心市區工人文化宮的音樂廳(歌舞廳)舉行,當時黃漁仙老師曾上臺彈琴,這或許是黃漁仙最后一次在公眾面前彈琴了。”
另一位名師周子秀先生,秀才出身,以前到南洋,新中國成立前才回國。他彈的曲目有《搗衣》《漁樵問答》《高山》《流水》和《歸去來辭》。周子秀先生當時在泉州還授徒傳藝,也曾和弘一大師交流琴藝。1956年在泉州群眾戲院舉辦了泉州市第一屆民間樂器會演,周子秀還上臺彈奏古琴。弘一大師逝世后,有關部門籌備弘一法師紀念館,周子秀特地從東南亞送了一把古琴過來,贈作館藏品。如今,這把琴仍然靜靜地躺在紀念館里,向過往賓朋訴說著當年泉州的琴事。
李雅珊認為,古琴曲深藏泉州的文化特質,只有透徹領悟泉州文化的精神內涵,才能體會到古琴中蘊含的人文情懷,才能彈出古人獨有的韻味。
今育知音古琴興
古琴在春秋戰國時非常繁榮,直到清朝中期、后期都在發展,鴉片戰爭后逐漸衰落;上世紀50年代,全國會彈古琴的還不足100人。讓人感到欣慰的是,上世紀80年代以后,古琴藝術得到了恢復和發展,目前國內外會彈古琴的人可能已經逾萬。近年來隨著傳統文化的日漸復興,喜歡古琴的人日漸增多,據稱國內古琴愛好者總人數已達40萬。
“泉州古琴藝術的發展讓人感到樂觀。”曾家陽認為,古琴藝術現在已經呈現蓬勃發展之勢,有不少人通過不同的渠道接觸、了解古琴藝術。古琴作為一門古老的樂器,擁有越來越多的泉州知音,每次大型的古琴彈奏會總是受到熱烈追捧。
“古琴入門并不難,只要喜歡就能學會。”黃羅及說,古琴其實離現在的人們并不遙遠,比如電影《知音》《秦頌》等,里面都運用了古琴藝術。
“自從2003年12月古琴藝術被列入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近年來其在泉州的傳播和推廣也日益活躍,目前學琴的人數不斷增多;古琴班里,也吸引了不少市民和師生前來參與。”李雅珊說,“我不知道如今是不是古琴最好的時代,但這應是古琴走向興盛的時代。”
“泉州的古琴復興指日可待。”翁副館長表示,只有深入認識古琴的本質內涵,繼承中華琴學的精粹,并將數千年來琴文化中最優秀、最精華的成分結合今日時代的精神來發揚,讓更多的人得到琴之大益,才能真正弘揚古琴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