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琴合一境界高
古琴是我國古老的彈撥樂器,產生在大約3000多年前的商周時期,在古代只稱“琴”,近百年來為區別于其他樂器,才稱為“古琴”,是中國古代文人“琴棋書畫”四藝之首。《詩經·關雎》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詩經·小雅》亦有:“琴瑟擊鼓,以御田祖”等記載。古琴歷來為文人雅士重視,作為修身養性之器,被尊為“國樂之父”、“圣人之器”,在漫長的歷史中積累了大量的文獻,并與其他思想和藝術形式相互滲透,交相輝映,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古琴的彈奏有著獨特的技法和演奏方式。”晉江市文化館副館長、晉江市古琴學會副會長翁先生表示,中國的傳統音樂與西方音樂有很大不同,更講究音樂故事。古琴琴譜現在存世共150余部,古琴曲子幾乎每首都有故事,比如《流水》《廣陵散》《陽關三疊》等。他說,古往今來,令人心蕩神迷的音樂故事都與古琴有關,如文姬歸漢(琴曲《胡笳十八拍》)、昭君和親(琴曲《秋塞吟》)、俞伯牙摔琴謝知音(琴曲《高山流水》)、司馬相如寄琴心(琴曲《鳳求凰》)等。古琴曲《陽關三疊》描寫送別離情,音樂的節奏層層緊扣,一段比一段意境深長。《陽關三疊》用王維的一首送別詩配,天衣無縫,所以得以廣泛流傳。
古琴,具有清、和、淡、雅的品格。一把古琴橫放于案,撫琴之人心靜如水,與古琴合二為一,彈出奇美韻調的同時,修身養性,從中獲得力量與知識。
古琴是從前文人雅士修身養性之器,這一點在當前更具有普遍意義。現代社會工作生活節奏加快,壓力之下,不少人處于亞健康狀態。古琴專家認為,古琴的聲音舒緩、自由、流暢,屬于自然的聲音,使人的臟腑之氣和天地運行之氣能夠相應,有助于緩解壓力,陶冶情操,提升正能量,達到身心平衡,從而調整亞健康狀態。
“在當今這個快節奏的時代,如何使我們的心靜下來,從而去感受身邊美的事物,使自己得到全身心的放松呢?學習和欣賞古琴藝術就是一個不錯的方法。”泉州南音樂團副團長曾家陽說,在泉州,學習古琴的人越來越多,他們通過眼觀、手觸等,對琴進行全身心的鑒賞和感悟。翁副館長說,古琴是非常文雅、寧靜、祥和的一件樂器,彈奏起來和潤而清遠,起到凈心作用。琴也有“德”,有“情”,是人感情宣泄的一件非常好的樂器。
“學習古琴,可以鍛煉左右手協調能力,開發大腦。”李雅珊說,學習琴技可以更好地了解泉州的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可以提高對生活的感受和理解。
人琴合一是古琴樂的最高境界。“古琴真正的意義不在于技巧和感人,而在于心境和自然。”翁副館長說,古琴的深沉是讓人聽著,就像鉆進你的心,使你沉醉在心境之中,仿佛古琴就是最美最有耐心的聽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