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上捉鴨”五年內力爭入選省“非遺”
在上個月的晉江市端午文化節上,“水上捉鴨”再次成為吸睛“神器”,近十萬人次喜笑顏開地觀賞了這個至少三百年歷史的傳統民俗活動。近日,“水上捉鴨”也入選了晉江市第五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那么,“水上捉鴨”到底有什么魅力?它的歷史由來又是如何?未來還將如何保護傳承?帶著這些問題,記者采訪了該項目主要傳承人顏呈智。(記者 董瑞婷 通訊員 王萍萍)
至今超過300年歷史
今年50歲的顏呈智是安海鎮冬泳協會會長,30歲左右就開始接觸“水上捉鴨”了。對于入選晉江市“非遺”,他表示,非常高興,感謝政府對“水上捉鴨”的重視。
據介紹,“水上捉鴨”,又稱水上“掠鴨”,是流傳于安海古鎮的端午節水上競技運動,至今已有300年以上的歷史。相傳是鄭成功操練水師的史俗演變而來的,考驗參與者的體力、毅力和技巧,很具挑戰性和趣味性。
在活動中,組織者在安平橋墩或船上橫架一根長度大約4米的竹竿或杉木,竹竿離水面大約3米高,末端懸掛一個內放白鴨的籠子,竹竿上涂抹油脂以增加難度。比賽開始時,參賽者在眾人的鼓勁聲中,小心翼翼地赤足踏過圓滑的竹竿,誰能夠走到盡頭并探籠取鴨,即挑戰勝利,其所獲鴨子便作為獎品。此活動考驗參與者的水性和平衡力,集健身、冒險與娛樂為一體,備受人們喜愛。
活動參與者在走竿的過程中千姿百態,常有滑稽動作,讓現場觀眾們看得捧腹大笑。大多數人走到一半,身體失去平衡,或踩不牢,便是撲通一聲響,滑落水中,濺起水花,引來數萬圍觀者的哄笑;也有身手好的,抓到鴨子,則會引來如潮般的掌聲和喝彩。
“‘水上捉鴨’較為完整地保存古代民間原汁原味的端午風貌,是一項民眾喜聞樂見的活動。”顏呈智表示。
曾因水域污染而取消
端午到安海,陸上看采蓮,水上看捉鴨。每年端午節,安海古鎮舉行的“水上捉鴨”的民俗活動總能吸引眾人目光。不過,這項活動也曾經中斷。
安平橋水域開闊,是舉辦捉鴨活動的天然理想場地。但曾有一段時間,安平橋周邊環境污染嚴重,端午節捉鴨活動不得不移師甚至停辦。瀕危狀況十分突出。
后來,安平橋周邊環境得到有效治理。
“如今,安平橋水域得到了徹底整治,安海安平橋公園的落成、捉鴨表演臺的交付使用,為捉鴨活動的正常開展提供了良好的場所支持。”“水上捉鴨”傳承保護工作小組成員桂偉倫說,“看到這項民俗恢復往日的生機,影響力也比以前大,這次又入選‘非遺’,非常非常歡喜。”
據了解,2015年5月16日,安海冬泳協會配合中央電視臺《走遍中國》欄目組進行“水上捉鴨”特色民俗活動的拍攝,捉鴨活動在多年后重回安平橋,以其獨具特色的魅力與風采,再次展現在世人面前。
“保護‘水上捉鴨’具有歷史價值,它是閩南人共同創造并一代一代傳承發展的一種民俗活動,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獨特的性格和豐富的內涵,體現出鮮明的中華民族南北地域文化交流的特征。同時又有文化價值,保護掠鴨活動,挖掘傳統節日活動的現代價值和內在精神文化,古為今用,對開發海峽西岸的旅游資源,活躍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提高全民素質,構建和諧社會,都將產生重要的促進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和迫切需要。”桂偉倫表示。
五年力爭入選省“非遺”
對于“水上捉鴨”未來如何保護傳承,顏呈智胸有成竹。
原來,在入選晉江“非遺”前,“水上捉鴨”傳承保護工作小組已著手制定了五年保護計劃:2016年,走訪老人,搜集資料;開展端午節掠鴨活動,積極宣傳報道。2017年,將普查所獲資料進行歸類、整理、存檔;邀請臺灣相關民間團體參加端午節捉鴨活動。2018年,繼續收集相關資料,做好歸檔材料的補充;組織好端午節活動;舉行捉鴨活動攝影比賽。2019年,組織好端午節活動;繼續通過網站、微信平臺等自媒體加強宣傳;進一步對活動所需的設施設備進行升級改造。2020年,組織好端午節活動;開展掠鴨活動征文活動,并進一步收集、整理相關資料,匯編出版成冊。
“安海冬泳協會對掠鴨活動這一文化的傳承和創新始終保持著高度的熱情。如今,環境保護意識深入人心,在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捉鴨活動的開展正逐漸步入良性發展的軌道。”顏呈智說,“此外,安海文化氛圍濃厚,社會各界都很積極參與,我們有信心把這項民俗活動傳承保護好,沒問題。”
“五年內,我們要爭取入選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顏呈智信心滿滿。(記者 張志耐 秦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