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上可行的化學反應不適用于人體
中國營養學會名譽理事長葛可佑說,食物中的營養素互相作用進而影響吸收是事實,比如菠菜中的草酸可降低食物中鈣的吸收。可是,如果你早上喝了牛奶,菠菜到了肚子后一樣會沉淀牛奶中的鈣。再比如,西紅柿煮熟吃比生吃營養價值更高,因為會大量增加抗癌和抗衰老的番茄紅素。西紅柿加油脂煮熟后,所含的維生素A和胡蘿卜素等脂溶性維生素得以溶解,這樣人體才能吸收。但吃進去的西紅柿從消化吸收到排泄需14-16個小時,生西紅柿在肚子里也可能和別的菜中的油結合。所以在生活中,不要把吃搞得那么復雜。 人體內不是實驗室的試管,還有胃腸液的作用,理論上可行的化學反應,在人體內絕不是1+1等于2。
實際上,在烹飪的條件下,食物成分之間發生的反應都很簡單。很多時候,僅僅是有一些食物成分之間能夠發生反應,生成的產物不能被人體吸收而已。這些不能吸收的東西隨著腸道排出去,可能會影響了某些營養成分的吸收,但是,并不會像傳說中的那樣,成分的重新組合會導致“有毒物質出現”。廣為流傳的“食物相克”中,還沒有發現一種是真能產生“毒性”。
每天吃30種食物并不困難
膳食失衡是許多慢病的誘因。目前,我國大眾飲食中存在著能量相對過剩、城市居民油脂和肉類消費量大、糧谷類食物消費量明顯下降、果蔬攝入量不足等問題。在8月8日衛生部主辦的“中國健康知識傳播激勵計劃——果蔬營養與膳食平衡知識交流會”上,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馬冠生副所長列出的數據表明,我國人均每天蔬菜消費量為286克,水果消費量僅45克,與膳食指南推薦的每天300-500克蔬菜、200-400克水果的攝入量相去甚遠。豆、奶類也嚴重不足,而肉類和脂類過高。
日本的《膳食指南》要求每人每天吃30種以上食物,臺灣推行的“蔬果彩虹579”健康飲食運動,則建議學齡前兒童每天攝取5份蔬果、成年女性每天攝取7份蔬果、成年男性每天攝取9份蔬果,并且落實“彩虹原則”,均衡攝取各種不同顏色的蔬果,防癌癥及慢病的發生。
水果、蔬菜等食物中所含的植物性化學成分,可增強免疫力、抑制癌細胞分裂訊號的傳遞、抗氧化、降低腸道致癌物的影響。研究發現,通過食物攝入的維生素C比單純補充同等量的維生素C要有效5倍左右。因此,建議大眾最好通過足量果蔬和膳食平衡來保持健康,而不要被“食物相克”誤導。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