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在位于吉林長春的一汽工廠里,盡管紅旗H7的下線量產儀式極盡低調,卻仍阻擋不了外界關注和窺視的目光。唯一受邀參加儀式的新華社吉林分社的媒體同行在現場發布微博后,立刻在網上引起大討論,人們對于這個被賦予特殊意義、與民族榮譽感息息相關的品牌,既有期待,又有各種懷疑和不信任。
59年前的這一天,第一汽車制造廠就是在這里破土動工,新中國的汽車事業開始起步。選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日子下線,也可以看出一汽對于紅旗H7的重視程度。
兩天之后的17日,一汽正式公布全新的人事任命:即日起原一汽轎車銷售公司總經理葛樹文接任一汽大眾奧迪銷售事業部執行副總經理一職,原一汽大眾奧迪銷售事業部執行副總經理張曉軍出任一汽轎車銷售公司總經理。傳聞終于得以證實,在奧迪服務7年之久的張曉軍當選新的“紅旗手”,扛起重塑紅旗品牌的重任。
此次人事變動之所以引起這么大的關注度,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其一,紅旗H7已經下線,上市在即,張曉軍能否利用自己在奧迪的工作經驗,為紅旗順利打開采購和市場的大門;其二,今年2月份,工信部就公布了《2012年度黨政機關公務用車選用車型目錄(征求意見稿)》,公車采購自主品牌已經成為共識。近期,更有消息稱,目前部分省部級領導干部在用的奧迪車型,已經進入拍賣處理的程序,為采購紅旗預留市場空間。隨著紅旗取代奧迪,備受關注的公車改革也再次啟動,相比普通公務車,省部級領導干部用車的示范作用更大,也自然引起更大的關注。
從1981年開始,由于耗油量大、成本高、產量低,生產了23年的“國車”終于停產。之后,紅旗轎車沉寂了幾十年。也就是在這段時間,奧迪開始進入中國,并成功搶占公務車市場。特別是1999年加長版的奧迪A6L在長春下線后,奧迪A6L就成為政府高檔用車的代名詞,而且長達23年之久。兩個“23年”,讓紅旗與奧迪從一開始就結下不解之緣。
“近幾年來,隨著自主品牌的發展,公車改革的呼聲越來越高。”汽車評論家賈新光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公車改革并不需要特別高明的設計,最需要的是觸碰既得利益的改革決心與魄力。這些年來,公車改革難以推進,最主要的原因也是既得利益者不愿意放棄已有的權益。“公車改革不可能一步到位,而應該循序漸進地推進。從目前情況看,直接取消省部級以下干部用車并不現實,因此,‘雙18’(18萬元、1.8升排量及以下)和采購自主品牌是不錯的折中辦法。”
全國乘用車聯席會秘書長饒達也認為,近年來,由于市場環境的變化,自主品牌遇到非常大的困難,公車自主有利于緩解自主品牌目前的困境。但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秘書長董揚則認為,2月出臺的公車采購目錄并不是為救自主品牌:第一,自主品牌轎車這兩年雖然困難,還沒到必須指望政府購買的程度;第二,公務用車市場很小,影響有限;第三,自主品牌生產企業千萬別因此而松勁,還應努力練內功;第四,本期目錄管的是普通的公務用車、通信用車,真正對市場導向作用大的是省部級領導用車。
“中央高層的指定用車出自紅旗最高端的L系列(目前已經定名L7),而省部級官員用車將指定紅旗H系的首款量產C級車紅旗H7。”近日,一汽轎車內部負責紅旗項目的相關人士確認,紅旗作為自主品牌高端乘用車的代表,進入省部級及中央官員的“官車”已屬板上釘釘。
另據一汽集團官網消息稱,中央國家機關紅旗系列轎車品鑒會上周在北戴河舉行,來自中央各大部委60多個部門的150多位領導和嘉賓參加品鑒會,品鑒會由一汽轎車銷售公司與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共同主辦,并由一汽集團公司總經理許憲平和副總經理吳紹明親自率隊參加。
據悉,紅旗復出的第一款車型H7是一款C級轎車,定位高于此前基于皇冠的紅旗HQ3,車身尺寸為5095/1875/1485mm,超過了主流C級車的標準,軸距為2970mm。同時,紅旗H7將匹配一汽自主研發的雙離合變速器。“我們就是按照奧迪A6L的定位和標準來打造的,未來也希望能在公務車領域擁有相似的地位。”一汽轎車相關負責人表示,H7從造型和核心技術上實現全面自主,但設計研發環節是開放的,除采用奧迪以及豐田C級車的一些技術外,H7的開發也不排除與奔馳成功合作。
在動力方面,H7將配備3.0L和2.5L兩款一汽自主研發的6缸發動機以及一款一汽自主研發的2.0T渦輪增壓發動機,入門級車型價位有望下探至25萬元左右。按照規劃,紅旗品牌將有H平臺和L平臺,分別定位高檔車和豪華車。H平臺未來還會推出多功能車型,未來肯定是要面向大眾的,走民用路線,而L平臺將定位D級以上級別,在量產以后將會給國家領導人使用。
“紅旗H7量產后將首先進入公務車市場,從明年開始將面向市場開放,與奧迪、奔馳等國際豪華品牌競爭。”在下線儀式上,徐建一宣布,“十二五”期間,一汽將再投入105億元,進一步提高紅旗產品的研發能力,豐富產品系列。未來5年,紅旗將再投放兩款SUV、一款商務車和一款中型禮賓客車,不斷滿足用戶對紅旗高端車的需求。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紅旗取代奧迪,或將為公務車改革破冰。“從中國的國情看,只有從上而下的改革,才有可能真正推進和實施。”